九月中旬一纸《关于完善价格机制,促进新能源发电就近消纳的通知》把圈子里的人都撩来,俗称1192号文。场景很接地气厂房顶上装了光伏的老板看着账单皱眉头,我跟你说,真心的,大家都在算这笔账。专家把事儿说清楚凡是“电源+储能打包”“连公共电网”“新能源为主要电源”的,才被定义为就近消纳项目,涉及容量电费和输配电费等项目计费项,听着专业术语有点拗口,但实打实会影响利润。就是别光盯着表面省电,得把这些术语读懂,才不会被套路,别怕,慢慢琢磨。
第一例是山东淄博一家陶瓷厂。去年的1000千瓦屋顶光伏,平时优先自用,余电上网,一年省数十万。文件一出老板慌得一塌糊涂,直呼“要完了”,我跟你说,别急。电力顾问指出,这类不带储能、不是主要电源的分布式项目不属于新规管控范围。用专业术语讲,就是非就近消纳的分布式发电不担月度容量电费。真牛,说得明白点就是阳台种菜的事儿,别当成商业种地,别瞎操心,真是松口气。
第二例在苏州工业园区,搞了5000千瓦风电配2000千瓦储能的绿电直连,给十家电子厂供电。园区负责人一算账,惊掉下巴按接入容量要交容量电费,按全社会平均负荷率还要付系统运行费和输配电费,一个月多出8万,年增近百万,真是吃不消。我跟你说,这里关键词是自用比例和占比门槛,政策要求自用>60%且占总用电>30%,夜班重负荷会拉低自用率,达不到标准就得改方案或停用,谁都别想钻空子,别偷懒。
第三例是鄂尔多斯的矿区,建了3000千瓦离网光伏加储能,完全不连公共电网。文件明确免收系统运行费和输配电费,这让矿主笑开了花,一年净省上百万元,还叠加地方绿色补贴,收益可观。我跟你说,这说明政策不是一锅端,而是精准分类离网且不占公共资源的项目能拿利好,真心的,抓住这类机会很划算。
看懂三个问题就够你的项目是不是“就近消纳”;如果是,要交哪几笔;有没有豁免权。用电交易中心要登记自发自用同,容量电费、输配电费、系统运行费这些专业条目都要盯紧。别蒙着头往前冲,真心的,先算清成本再动作才稳,什么意思?就是别让省电梦变成被收割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