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看清李绂送的鸡血石,才明白雍正帝最大的敌人究竟是谁

2025-07-11 13:32 158

雍正皇帝登基之后,面对国库亏空、吏治败坏以及朝堂人才匮乏的困局,毅然开启了新政推行之路。为了实现改革目标,他采取了强硬手段,对阻碍新政的 “反对者” 毫不留情,将众多阻拦者一一制服。

在这些被处理的人物中,有被他亲自赐予 “天下第一巡抚” 称号的诺敏,有重臣张廷玉的弟弟张廷璐,有从王府奴才崛起并曾被传为君臣佳话的年羹尧,还有长期与他对立的皇八子胤禩等人。

然而在这些 “对手” 里,最让雍正皇帝感到棘手、处理时阻力最大且需要再三权衡的,并非看似势力最强的八爷党,而是那些一心钻研圣贤典籍、看似一身清正之气、以渊博学识闻名的清流派官员。

一、孙嘉诚:清流派引起雍正忌惮的开端

清流派首次进入雍正皇帝的视野并让他产生警惕,并非始于李绂,而是源于孙嘉诚!孙嘉诚是位敢于直言进谏的臣子,但情商不算高,属于那种只要看不惯对方行事,就会立刻上奏弹劾的类型。此前他因当众指出新朝铸币存在的弊端,被雍正帝发现并赏识,随后连升数级,实际上成为了清流派的领袖人物。

当年羹尧打了胜仗进京后,孙嘉诚看不惯他的种种行为,一怒之下再次上奏弹劾,这一举措在朝廷中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对于孙嘉诚的上奏,雍正帝原本并不担心,因为进谏本就是言官的职责,但在这个关键节点上奏,还是让他多了些考量。于是便有了刘墨林深夜觐见雍正帝,向他汇报孙嘉诚此举并非受皇八子胤禩指使:“回禀皇上,孙嘉诚上这道奏折,纯粹是看不惯年羹尧的所作所为,都察院、翰林院、国子监以及六部的文官们,对年羹尧都心存不满,这与八爷他们没有关系!”

尽管此时孙嘉诚所代表的清流派尚未与皇八子胤禩勾结,但这股力量已让雍正帝深感忌惮。尤其是孙嘉诚在太阳下求雨的那一幕,当时有众多清流官员不顾皇上的颜面,纷纷跑去一同下跪。关键在于什么呢?关键是孙嘉诚仿佛得到上天相助,真的求来了雨水,这可让雍正帝颇为头疼。要知道在封建社会,皇帝被视为天子,是代表上天行使皇权的。孙嘉诚借助天象来发声,就是在用上天的名义压制天子,一旦让他占据道理,将会留下无穷的隐患。

二、天象解释权:帝王权威的核心象征

自古以来,天象的解释权只能由皇帝掌握,一旦落到臣子手中,那么这位臣子就离死期不远了。在《大明王朝 1566》中就有类似的情节,开篇时就有周云逸借京城久旱的天象抨击严党、讽刺皇帝,结果连半集都没活到。而当嘉靖帝求下雪后,他又转而支持周云逸,利用天象来维护自己的统治权威。

所以雍正帝才会怒斥孙嘉诚:“天道茫茫,连圣人都难以知晓,你这分明是假借天象,攻击朝廷的功臣。” 本想呵斥孙嘉诚一番,让他知难而退,没想到孙嘉诚真的顺着雍正帝的话去求雨了。更关键的是,他竟然真的求下了雨,这让雍正帝一时陷入窘境,不知该如何收场。

在一旁旁观的皇十四子胤禵此时开口说道,他说老四(雍正帝)想利用年羹尧来压制八王党。然而,他能堵住他们的嘴,却堵不住成千上万的官员和天下百姓的嘴。如今好了,他们还没说话,就有文官跳出来发声了,看他如何收拾这个烂摊子?皇八子胤禩也十分赞同皇十四子胤禵的说法,补充道:“这场雨来得真是时候啊,接下来,我倒要看看他该怎么办。”

那么,雍正帝面对如此尴尬的局面,要如何破局呢?方法其实并不难!因为他启用了宝亲王弘历,我们之前分析过弘历这个人,别看他表面一副真诚待人、童叟无欺的样子,但狠辣起来比他的父亲有过之而无不及。

三、弘历的作用:平衡矛盾的关键棋子

淋了雨的雍正帝,虽然身体不适,但头脑却十分清醒,躺在病床上就已经安排好了后续事宜!一方面,西北不能离开年羹尧,此时若借天象将他拿下,就等于承认孙嘉诚是对的,这必将带来无穷的后患。另一方面,孙嘉诚也没有错,而且还有上天 “相助”,如果处理他,就等于否认上天的指示,那么自己这个天子的权威也将荡然无存。

但通过弘历的介入,他 “深入” 地与清流派领袖们交谈,让他们明白不听从旨意的后果有多严重,这才暂时压制住了其他人。至于孙嘉诚,则让与他私交甚好、曾互相帮扶过的张廷玉去对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他以大局为重。于是便有了雍正帝设宴,邀请年羹尧和孙嘉诚一同吃火锅,试图让他们握手言和的事情。

当然,这种处理方式只是暂时淡化了矛盾,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孙嘉诚虽然表面接受,但内心依然不服,甚至在吃饭时还坚持不改自己的脾气:“军令,孙某是不会违反的。但脾气,也是不会改的!” 同样,年羹尧也不会因为有孙嘉诚在身边监视就有所收敛,依旧我行我素,甚至最后将不听话的孙嘉诚斩杀了。

对于雍正帝而言,把孙嘉诚派往西北,既能分化清流派,又能制衡年羹尧。如果他能与年羹尧和睦相处,全力推行新政,那是最好的结果。如果两人合不来,自己还能充当裁判,继续掌控局面。

四、孙嘉诚之死:清流派与新政的矛盾激化

然而,孙嘉诚被年羹尧杀害,多少还是有些出乎雍正帝的意料。当然,孙嘉诚的生死对于雍正帝来说并非最重要的,关键是他死后,那些清流派官员会有怎样的反应,这才是他所担忧的。

正是因为朝中重臣们都考虑到了雍正帝的这一顾虑,所以全都心照不宣,不敢去祭拜孙嘉诚。这也让为孙嘉诚搭建灵堂的一百多位都察院和御史台的清流们愤怒不已,其中一人说道:“到现在为止,王公贝勒没有一个人来,军机大臣也没有一个人来,六部九卿堂官同样一个人都没来,看来啊,一个被降了职的年羹尧,依旧是权势赫赫啊!”

但他们真的只是针对年羹尧吗?并非如此!其实他们是在变相地质问雍正帝,你到底是承认自己用错了年羹尧,还是承认自己推行的 “火耗归公” 政策有误?

没错,年羹尧是你王府的奴才,孙嘉诚又代表皇上在西北推行火耗归公,他们二人发生冲突,导致孙嘉诚被杀,那么到底是年羹尧错了,还是火耗归公错了?

如果是年羹尧错了,那么皇上就必须拿下年羹尧,但这样做的副作用就是会落下 “兔死狗烹、鸟尽弓藏” 的骂名,以后谁还愿意为皇上效力?

如果是孙嘉诚错了,那就等于雍正帝正在推行的新政是错误的,不仅火耗归公无法继续推行,就连李卫和田文镜正在推行的 “摊丁入亩” 和 “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 也将半途而废。

五、处死年羹尧:新政与旧势力的首次交锋

最终,看到皇八子胤禩开始与清流派接触,这是雍正帝不愿看到的局面,在压力之下,他还是处死了年羹尧。当然,这其中也有张廷玉的推动,不能怪他,毕竟这么多年他只交了孙嘉诚这一个好友,自然要为他报仇。

而朝廷中的其他势力,看到清流派团结一致,不断上书弹劾年羹尧并取得成功,也受到了鼓舞。八爷党趁机拉拢清流派,为下一步抵制新政做准备。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清流派开始向田文镜发难,再次将雍正帝推到了风口浪尖。

这次他们进攻田文镜,与上次孙嘉诚被杀、弹劾年羹尧的情况不同。毕竟那时清流派的领头人孙嘉诚已经去世,新的带头领袖还不够成熟,势力也不够强大。

但这次不一样,有李绂、陆生楠和谢济世带头,再加上河南考生罢考的推动,以及田文镜在为官和做人方面确实得罪了太多人。弹劾奏折一呈上,立刻引发了巨大的风波,震动了整个朝廷。

就连一向坚定支持雍正帝的皇十三子胤祥,看到这种情形也惊出冷汗,劝皇上妥协:“这些人都是清流,其中很多还是有名望的清官,比如李绂!皇上,我觉得是不是应该对田文镜稍加惩处啊?”

是啊,雍正帝自己也对宝亲王弘历说过,无论何时都不要得罪读书人。可为什么这一次他宁愿得罪全天下的读书人,也要与清流派抗争到底呢?

六、新政的核心冲突:清流派的真实目的

因为雍正帝很清楚,上一次清流派弹劾年羹尧时,反对新政的意图还不明显,但这次他们完全是冲着新政来的:“他们这样做,表面上是针对田文镜,可骨子里却是针对新政,针对朕来的!”

而且,雍正帝一向心疼皇十三子胤祥,当他说出这番话后,胤祥指着他说了句 “你”,就咳嗽不止。要是以往,雍正帝早就过去扶他拍背了,可这次他却硬是转过身去,不忍心看胤祥。

等平静下来后,胤祥还是坚持说出了自己的意见:“皇上,我不管您现在能不能听进去,但在这件事上,您还得忍下来啊!”

他劝雍正帝忍耐,并非是要听从清流派的话严惩田文镜,再商议新政是否推行,而是让他不要急火攻心,人家清流派上了几份奏折就怒不可遏,不仅撕毁奏折,还要治他们的罪。

是啊,人家上奏折并没有犯法,你为什么要治清流的罪呢?

事后,雍正帝在纸上写下一个 “忍” 字,还对乔引娣说,自己虽然是皇上,但很多事情也得忍耐。比如对待这群上奏折的清流,撕了奏折之后,回头还得把它粘起来,一点脾气都不能有。再比如对待皇十四子胤禵,他处处顶撞自己,可自己却不能治他的罪,只能让他去守陵。

那么这群清流派到底有多厉害,为什么能让一向沉稳的雍正帝慌了神,感到无可奈何呢?

七、清流派的 “武器”:舆论与祖制的双重压力

清流、清流,他们赖以生存的是那张嘴,这张嘴虽然不像刀那样锋利,但却有着强大的杀伤力!清流派联名上奏的杀伤力极大,就算雍正帝不想看奏折、想撕掉它,别说官员了,就连伺候他的大太监李德全也得跪下来阻止:“咱们大清的皇上是不能撕毁臣下奏折的,这是祖训啊!”

不能撕毁奏折,就必须进行批示,所以在御前会议上,即便清流们没有追问,军机处的大臣们也得发问,比如隆科多就先开口了:“请问皇上,这百官联名上奏的折子,何时能够得到御批?”

马齐也立刻补充道,说百官们天天都在催促,自己实在无法交代,无论准与不准,还请皇上早点批示。

随后,皇八子胤禩的一句话更是将雍正帝逼入绝境:“我大清的祖训规定,奏折是不能留中的!”

隆科多提出话题,还算保持中立;马齐拿百官说事,这是他的工作职责,确实需要皇上给个明确答复;而皇八子胤禩则搬出了祖制,皇上再尊贵,也不能比圣祖爷还大吧,总得给个交代。

是啊,皇上如何批阅奏折是您的自由和权力,但无论您怎么批,都得给朝廷一个说法,我们都在等着呢。

这下雍正帝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如果批准,那么不仅田文镜会受到惩处,其他全力推行新政的大臣也会变得畏首畏尾,新政将遭受毁灭性的打击。如果不批准,那就彻底得罪了读书人,皇上的颜面尽失,还会在史书上留下骂名。

八、弘历的周旋:新政推行的关键转折

好在雍正帝没有慌乱,坚持等到去河南解决 “考生罢考” 的宝亲王回来后,再对奏折进行批示。

此时殿内的三位大臣没有话说了,但殿外的清流们却着急了,他们觉得田文镜的所作所为还用调查吗,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不行,我们得去劝谏宝亲王,让他为天下读书人说话!”

这句话十分狠毒,等于逼着宝亲王弘历表态,也正因如此,才有了弘历与雍正帝的那番对话。弘历假意表态,说自己要与读书人斗争,保障皇阿玛新政的推行;雍正帝则大受感动,不忍心让儿子去争斗,决定自己承担骂名。

当然,雍正帝还是没有放弃说服清流派的希望,特意派刘墨林与李绂等人对话,试图解决他们的疑虑。

但谢济世一上来就问:“请问河南的生员为什么罢考?”

这还用说吗,当然是因为 “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 的新政损害了他们的利益,所以才与朝廷作对。但谢济世就是希望刘墨林亲口说出来,逼着皇上承认新政损害了大家的利益。

好在刘墨林比较聪明,没有顺着他的话回答,而是算起了田文镜推行新政后,河南的赋税、老百姓的生活等对朝廷有利的账目。

最后李绂急了:“他们为什么反对一体当差、一体纳粮,是因为新政本身不好,还是因为田文镜在试行新政时有偏差?”

这让刘墨林难以回答,无论怎么回答都是错,都会落入李绂的圈套。

九、痛下杀手:雍正的无奈与决绝

尽管雍正帝努力想要消除清流派心中的不满,但并未成功,甚至陆生楠和谢济世都表示,就算被定性为结党,也要弹劾田文镜。

再加上八爷党在一旁不断煽风点火,暗中联络这些清流,比如皇九子胤禟就说过:“这可是个机会,我们可以利用他们来争取清流。”

最终,雍正帝下定决心,痛下杀手,斩杀了谢济世和陆生楠,罢免了李绂的官职。与此同时,他也彻底得罪了读书人,留下了千古骂名。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李绂他们为什么一定要反对田文镜、反对新政呢?

还记得李绂送给三王爷胤祉的鸡血石吗?

当时他送鸡血石给胤祉时,就被警告过,说田文镜在河南推行新政与你有什么关系,不要去弹劾他:“小心被打成朋党!”

对啊,李绂为什么不顾胤祉的警告,执意要弹劾田文镜呢?

就是因为新政会损害李绂的利益,他作为清流,虽然表面清廉,但生活并不清贫。换句话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清流是穷死的,他们很多人实际上很富有。

当初李绂不过是三王爷胤祉的门人,负责修书,被举荐担任副主考也没多久,怎么就出门时随身携带七十两银子,还能毫不犹豫地掏出来买考题呢?

事实上,三王爷胤祉修书是一项花费巨大的工程,其中有多少钱财进了他的腰包,已经难以说清了。

十、清流的利益链:道德外衣下的真实目的

三王爷胤祉接过李绂递来的鸡血石,立刻就把玩起来,这恰恰说明李绂以前没少送他新奇的玩意儿。

但他作为清流派暗中的大佬,自然不能白拿李绂的鸡血石,况且又是在这个关键时候,所以才问是从哪里来的。

李绂回答:“是从武昌的一个缙绅那里得来的。”

随后,李绂解释了这块鸡血石的来历,原本他想花 500 两银子购买,但那个缙绅不卖。后来这个缙绅找到李绂,想让他写一篇墓志铭,开价 2000 两银子。但李绂没有要银子,特意点名要了这块鸡血石。

为此,三王爷胤祉还觉得李绂的这篇墓志铭卖便宜了:“李绂的一篇墓志铭,换他这方鸡血石,他也不吃亏呀!”

由此可以看出,三王爷胤祉很清楚李绂写一篇墓志铭的市场价格,否则也不会给出这样的结论。

但李绂写的墓志铭真的值这么多钱吗?

李绂的墓志铭本身并不值钱,但他的官职值钱,有了他的身份加持,那个缙绅就能攀上关系,从而换取更多的利益。

说白了,这个缙绅不仅仅是在买字,更是在缴纳保护费,保护自己的特权和权益。而田文镜推行的新政,恰好打击了缙绅的利益,李绂必然要维护他们,否则以后谁还会找他写墓志铭呢?

所以,清流派往往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嘴里喊着爱国,实际上只是在为自己的利益抗争。如果不是这群人,大明朝也不至于那么快灭亡,正是因为雍正帝熟读历史,才做出了这样的决定。

#图文打卡计划#

意昂体育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

意昂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