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夜里,黄金价格再度上演“高台跳水”,一举突破3560美元/盎司历史新高。与此同时,国内足金首饰克价也首次冲破1050元,不少消费者和投资者都在问:这波行情还能追吗?背后到底有哪些门道?咱们今天就来聊聊这个事。
金价为何疯涨?三重推手不可忽视
先说数据,今年以来国际现货黄金已经累计上涨超35%,美股市场上的哈莫尼、盎格鲁等黄金矿企股价也是水涨船高。这种持续七天的连阳走势,可不是天天见。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全球避险情绪升温,美联储加息预期反复、地缘局势紧张,让资金纷纷流向贵金属。另一方面,各国央行不断增持实物黄金,为自家“压箱底”资产保值添砖加瓦。此外,大宗商品整体牛市周期下,资源类资产受益明显,这也是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跟着吃香喝辣的重要逻辑。
而国内市场更热闹。上海黄金交易所最新调整了延期合约保证金比例和涨跌停幅度(详见下表),这是监管层为应对剧烈波动做出的风险防控动作,也是提醒大家别被短线行情冲昏头脑——稳字当头才是真理!
| 合约名称 | 原保证金比例 | 新保证金比例 | 原涨跌停板幅度 | 新涨跌停板幅度 |
|-----------------|--------------|--------------|----------------|----------------|
| Au(T+D) | 13% | 14% | 12% | 13% |
| mAu(T+D) | 13% | 14% | 12% | 13% |
| NYAuTN06/12 | 13% | 14% | 12% | 13% |
| Ag(T+D) |16% 17% 15% 16%|
政策收紧意味着什么?对于散户来说就是一句话:风口浪尖别贪杯,小心被拍在沙滩上!
珠宝店老板的话值得琢磨,“800元/克”成分水岭
深圳水贝市场最近可热闹了,有从业20多年的陈经理直言:“每次突破800元/克,对零售生意影响都特别大。”现在部分品牌甚至挂出了1056元的新标——要知道去年同期不过700多块钱一克。这不仅仅是数字变化,更直接影响到终端消费习惯和回收量。不少消费者已经逐渐适应这种价格起伏,把买卖当成一种理财配置,而非简单的饰品消费。
有意思的是,同步走俏的不只是黄金,还有白银和铂金。有商家透露,现在转型做银饰生意的人越来越多,因为白银单价低,即使波动起来,对终端售价影响有限,还能吸引更多年轻群体尝鲜入场。而且,从今年5月开始,白银现货也创出近十年来新高,每盎司站上40美元大关,不容小觑。
行业冷思考:消费信心不足与整合压力并存
世界黄金协会最新报告给大家泼了一盆冷水,下半年中国本土的首饰需求或许还会承压。一方面,高位震荡让不少家庭观望;另一方面,上游企业面临行业整合压力。但季节性婚庆旺季以及可能出台的新政策刺激,也许会成为托底力量。这里面最大的变量,其实还是居民收入与信心恢复速度,以及各路资本对贵金属配置偏好的变化。
认知误区警示:“通胀利好所有资源股”?未必如此!
很多朋友以为,只要通胀来了、资金避险,就该无脑买进所有资源类股票。但实际上,每轮周期里真正跑赢通胀的大多还是龙头公司,比如拥有低成本矿山、自主定价权或者海外布局优势的那几家,中小企业往往只能喝点汤。所以千万别用“一刀切”的思维看待整个产业链,否则容易踩坑不自知!
三条可操作建议送给你:
1. 分批建仓+动态止盈
如果你真想参与这轮贵金属行情,可以考虑分批建仓策略,比如每次回调2-3%,补一点仓位,同时设置合理止盈线(比如10%-15%的浮盈就锁定部分利润),避免追高被套。
2. 多样化配置+降低集中风险
除了传统纸黄金、实物首饰外,可以关注ETF基金或龙头矿企股票,实现不同渠道、多币种、多产品组合,把鸡蛋放在不同篮子里。
3. 紧盯政策窗口+灵活调整
密切关注央行及交易所发布的新规动态,一旦发现监管层有进一步调控迹象,要及时减仓降杠杆,以免突发黑天鹅事件导致本金受损。
尾声:疯狂过后,你还敢闭眼买单吗?
那么最后小编想问:眼看着身边人都在抢购“保值神器”,你是真的懂得背后的逻辑了吗?还是只图一时热闹随大流呢?对此你怎么看?
本文无任何不良引导,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