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6月,中国、朝鲜及美国在板门店三八线附近正式签署了《朝鲜停战协定》,标志着持续三年的朝鲜战争画上了句点。这场涉及兵力逾300万、参与国家多达20余个,导致伤亡超过400万的冲突,终于迎来了休战之息。
尽管朝鲜半岛的战火已然消散,但这并不意味着战争的终结已遥遥在望。这场冲突对所有参战国家造成了极为深远的冲击,对美国这个当时的世界霸主来说,更是一次残酷的无情打击。
二战终结后,凭借其无与伦比的实力,美国跃居为全球无可争议的霸主,自然而然地占据了“世界领袖”的宝座。美国人坚信,在那个时代,除了苏联,再无其他国家能够阻挡美国前进的步伐。
然而,让美国万万料想不到的是,仅成立周年之际,长期以来被西方视作东亚病夫的中国,竟对“世界老大”的美国毫无敬意。更令人瞠目结舌的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凭借简陋的装备和无比坚定的战斗意志,以惊人的壮举战胜了装备精良的美军。
朝鲜战争遂成为自美国坐上世界霸主之位以来,首场未能赢得的冲突,同时也是二战结束以来美国承受损失最为严重的战争。
然而,美国在朝鲜半岛的战争中所承受的代价,远远超过战场上39万士兵的生命损失。这场持续了37个月的冲突对美国的影响究竟如何?在战争中,美国投入了三分之一的陆军、三分之一的空军以及一半的海军力量。
美国将绝大部分机动兵力部署于狭小的东亚半岛,其军费支出之巨,令人咋舌。
1950年中期,恰在朝鲜战争爆发前夕,美国的国防预算仅为120亿美元。然而,随着战事的展开,到了1952年,这一数字已飙升至410亿美元。而至1953年,这一数字更是攀升至526亿美元。
随着军费支出的急剧攀升,美国的穷兵黩武在国内愈发明显。鉴于军队在战场上的连续挫败,美国政府被迫采取激进的扩军措施,以期扭转败局。
在朝鲜战争爆发之际,美国陆军规模迅速膨胀,从1950年的146万人激增至1953年的363万人,增幅超过一倍。随着军队规模的迅猛扩张,相应的武器装备生产也迎来了大规模的制造高潮。
以飞机为例,至1950年年底,美国所拥有的战略飞机数量约为962架。然而,到了1953年年底,这一数字已激增至1830架。及至1955年,战略飞机的总数更是攀升至3000架以上。在这些飞机中,具备携带原子弹能力,即能够向苏联投掷核武器的战略轰炸机,其数量更是高达1350架。
在朝鲜战争的推动下,美国的核武库规模亦随之急剧膨胀。1950年,美国所拥有的原子弹数量约为一百多枚,然而到了1953年,其核弹头的总数已激增至原先的十倍,达到了一千多枚。
同样地,受到朝鲜战争的强烈冲击,美国加快了核武器的研发步伐。于是,在1952年10月,美国成功实现了首次氢弹的爆炸试验,从而成为全球首个同时拥有原子弹和氢弹的国家。
与此同时,美国亦着手增强其盟友的武装力量。鉴于朝鲜战争的爆发导致美国在欧洲的军事部署及资源投入受限,这显然对其“先欧后亚”的战略构成不利影响。朝鲜战场的持续挫败亦引发了美国及其盟友的普遍担忧。面对苏联的军事威胁,美国于是加快了对北约成员国进行军事化的步伐。
朝鲜战争的连串挫败,愈发加剧了美国与中国关系改善的难度。战场的持续失利,不仅刺痛了美国人的心,更引发了国内对红色威胁的恐慌情绪,以及麦卡锡主义所引发的歇斯底里氛围。
美国对中国的警惕性已升至历史之巅。回顾1953年,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在其一份文件中明确指出:
一个强大、严整且具有革命性的共产党政权在大陆中国的崛起,彻底重塑了远东地区的力量格局。除了香港和澳门,美国、日本以及欧洲列强的势力与影响力,亦被迅速驱逐出黑龙江至喜马拉雅山,直至东京湾的广阔地带。
鉴于情感纠葛及现实利益的权衡,美国已对中国实施了更为严密的封锁措施。
朝鲜战争仅爆发数周,美国便操控所谓的巴黎统筹委员会,将针对苏联的贸易管制范围延伸至我国。然而,当时仅有六种石油产品被纳入信用清单。
然而,随着美国在朝鲜战场的接连受挫,愤怒与羞愧交织的美国政府开始施加压力,力图全面禁止与美国对中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因此,1950年12月4日,美国商务部宣布对运往中国的所有货物实行严格的许可证管理制度。
这意味着,中美之间的贸易往来已遭全面中断,该举措源于美国的相关政策,该政策禁止了包括非战略物资在内的进出口贸易。此外,美国国务院亦宣布将对“中国共产党在美国境内的一切资源”实施严格管控。
美国对贸易的管控只是其封锁中国政策的一小部分表象。实际上,作为刚成立的新中国,国家百废待兴,百年战乱使得我国工业基础几乎为零。在此背景下,美国将经济封锁视为迫使中国屈服或崩溃的“致命一击”。因此,美国顺理成章地展开了对中国的全面经济封锁。
非但如此,历来乐于对他国指手画脚的美国亦开始伸长触角,对盟友及中小国家的对华贸易施加限制,并竭力推动其他国度对中国实施禁运。
此外,美国凭借其特殊的地位,成功操控联合国通过了一项决议,要求“立即对中国实施汽油、原子能材料、枪支弹药及其他军事物资的禁运”。为了防止他国表面遵从、实则违背规定,1951年10月26日,美国国会亦通过了《共同防御援助控制法案》。
该法案明确指出,若他国向包括我国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出口美国所禁的300多种关键物资,美国将暂停对该国的援助。因此,该法案的颁布显著制约了我国从其他国家进口战略物资的能力。
二战终结之际,美国凭借其辉煌的胜利果实与通过战争所积累的巨额财富,稳居世界舞台的中心,确立了其无可争议的第一大国的地位。那时的美国人心怀自豪,坚信除了在军事领域苏联尚能与美抗衡之外,在其余各个领域,美国均当之无愧地称霸全球。
尽管肤色各异,我国工业基础薄弱,尚处于百年来内战刚刚落幕的新中国,却敢于对他们说“不”,更在朝鲜战场上对美国军队给予了沉重的打击,乃至使其颜面扫地。
此举动不仅激起了美国人的羞愤之怒,更在美国社会激起了对中国的强烈不满情绪,促使美国采取军事手段以外的各种策略,对新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打击与削弱。具体而言,美国拒绝承认新中国在联合国的正当地位,并进一步加大对退守台湾的国民党政权的支持力度。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一改1950年初放弃台湾的想法,开始转而大力扶持蒋介石政权。甚至,在朝鲜战争后期,美国还改变了自己的有限战争的政策,开始“放蒋出笼”,支持甚至鼓励蒋介石骚扰大陆沿海,给了蒋介石反攻大陆的虚幻希望。
在美国的操控下,联合国变成了美国打击中国的有力工具。鉴于对新生中国的忌惮以及对朝鲜战争败局的报复心理,美国置事实于不顾,在联合国大会上屡次拒绝承认中国共产党为联合国的合法代表。
这种顽强的立场持续了近二十年,直至1971年10月,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召开之际,中国终成功突破美国的阻碍,全面恢复其在联合国的所有合法权益。
然而,美国人采取的种种策略实则昭示了一个明确的事实:他们已深刻意识到,新中国并非易与之辈,在军事层面,切勿轻率对新中国发动攻击。
然而,我国作为一个体量庞然的国度,其存在是不容忽视的。鉴于在亚洲地区的利益考量,美国亦无法对中国置之不理。因此,美国人选择了“曲线救国”的策略,既然在军事上无法击败新中国,便转而在美国最为擅长的领域对中国实施压制,并加紧推行孤立和遏制政策,期望中国能够自行瓦解。
鉴于朝鲜战事尚未落幕,美国已将视线转向了中南半岛。显而易见,美国选择了退而求其次的策略,意图控制与中国南部相邻的越南,以此从南方对华施加封锁与制约,进而阻止中国向外拓展。因此,美国将越南视为遏制中国及整个社会主义阵营的一颗关键棋子。
早在1952年12月,即便杜鲁门总统尚未卸任,他亦已批准了一项军事援助法案。该法案规定,美国将向驻越南的法国殖民军队提供总额高达6,000万美元的军事支持。
1953年,随着朝鲜战争的落幕,美国终于从那片泥沼中抽身而出。此后,美国将大部分关注力和资源转向了越南。经过深思熟虑,美国评估得出结论:越南极有可能成为我国乃至苏联向南扩张的稳固据点。
美国的智库对此情形的后续影响进行了深入剖析:若越南、老挝和柬埔寨被共产党所掌控,那么紧邻这三国之地的泰国、缅甸以及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也将面临直接的威胁。
与此同时,共产党还极有可能转向日本、台湾、菲律宾等地区,这将从根本上威胁美国人在印度太平洋西岸建立的防御岛链。而随着这条防御链的攻破,更将直接威胁到美国的太平洋盟友——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正如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所言:若中南半岛不幸落入共产党势力,东南亚的其他国家亦将如多米诺骨牌般,接连倒下,纷纷落入共产党的掌控之中。
自朝鲜战争落幕,美国政府便将越南视为冷战时期的重要前沿。此外,越南三国在战略上的地位亦被拔高,成为关乎美国根本利益的关键所在。
鉴于这一深刻认识,艾森豪威尔坚信:美国必须竭尽全力阻止中南半岛落入共产党势力之手。正是基于这一信念,即便目睹法军在越南的糟糕表现,即便意识到依靠法军重夺中南半岛的希望微乎其微,美国仍毫不犹豫地全力支持法国殖民军队。
至1953年年末,美国已向法国在中南半岛的殖民部队提供了总计高达7.85亿美元的军事与经济援助。朝鲜战争结束后,美国更是承担了法国在越南战争开支的超过80%。
在某种意义上,当下的美国似乎正在效仿朝鲜战争时期的苏联策略。他们寄望于通过自身出资、提供武器,同时借助法国的人力,将越南的三国牢牢掌控,进而将法属殖民地转变为遏制中国及其社会主义阵营的坚固堡垒。
然而,美国的策略自始至终都显得不利,尽管其国力更为强大,尽管美国对法国的支援相较于苏联对中国的支持更为慷慨,但美国却缺乏一个如中国般坚实的盟友。
在越南的战火中,法国殖民军如同其二战时的前身,表现出了同样令人失望的乏力。1954年,当法国军队在奠边府遭受越南人民军的围困并最终投降时,法国彻底熄灭了重新将法属印度支那殖民地纳入其统治版图的希望之火。
自此,伴随着《法越停战协定》的签署,越南局势与朝鲜半岛如出一辙:以十七度北纬线为分界,北方归属由社会主义阵营所支持的越南民主共和国,而南方则是在美国强力支持下成立的南越,亦即越南共和国。
然而,美国人并未满足于此,越南南北分裂的现状,亦远未达到遏制中国的效果。因此,法国人被迫撤离越南之后,美国全面接替了法国在越南的角色,着手大规模训练南越军队。与此同时,正如当年的蒋介石与李承晚那样,吴庭艳也开始大量获得美国的援助。
随着美国势力的持续扩张,这一态势最终演变成了美国直接介入的越南冲突。继朝鲜战争之后,坐落在中国南部的越南似乎又陷入了一个轮回。美国仍旧毫不犹豫地全副武装,悍然派兵进入越南,企图弥补在朝鲜战争中的失利,并将越南牢牢掌控在自己的手中。
当然,此次美国显得更为明智。尽管越南战争的初衷便是为了遏制中国,且美国人清楚北越的背后有中国作为支撑,但他们依然不敢轻视中国的警告。因此,美军自始至终未曾越过17度线。这实际上暗示着,在越南战场上,美军实际上是一手被束缚,与北越展开对抗。
加之美国所选之扶持对象依旧表现不佳。结果是,美国在经历了约6万人的牺牲,30余万人受伤或失踪,以及巨额的金钱和物资损失之后,不得不尴尬地撤离了越南战场。
然而,最令人遗憾的是,在朝鲜战争中,尽管局势艰难,美国尚且成功捍卫了朝鲜南部的韩国;然而,在越南战争结束后,随着美军撤出,南越迅速沦陷于北越之手,致使整个越南最终完全落入共产党掌控。
在朝鲜战争结束之后,美国再度卷入越南战事,意图将越南打造为遏制中国的战略支点。然而,这一梦想并未成真,反而因为长达十余年的越南战争泥潭,美国的经济遭受重创,与苏联的冷战局势亦渐显劣势。因此,美国在越南战争中的表现,堪称名副其实的“赔了夫人又折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