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美国马萨诸塞州巴恩斯空军国民警卫队基地的跑道上演了荒诞又惊险的一幕:一架F-15D“鹰式”战机正以不足20公里的时速缓慢滑行,突然一声爆响,后座舱盖炸飞,一名乘员如同火箭般垂直射向30米高空!
弹射产生的烟雾还未散尽,被抛向空中的招募官已带着未完全展开的降落伞重重砸向地面,落地后因腿部受伤无法站立,只能在跑道旁爬行。
而无人操控的战机竟继续滑行了近200米才停下,仿佛在“冷漠围观”这场意外。
更讽刺的是,这段全程被拍下的视频在社交媒体疯传,网友惊呼:“还以为在拍《壮志凌云》续集! ”
涉事的ACES II弹射座椅堪称“军工界元老”,自1978年服役以来已拯救超700名飞行员性命。
它本应在2.3秒内完成炸舱盖、推火箭、开伞三步逃生,却在这次事故中暴露致命缺陷。
调查发现,这款座椅触发机制敏感得离谱——仅需5公斤拉力就能启动,相当于单手提起一桶矿泉水!
标准流程要求乘员双手必须放在大腿两侧,但后座招募官显然未受过严格训练,一个无意抓握就可能触发弹射。
更危险的是,事故发生在“零高度、零速度”的极端条件。
航空专家直呼侥幸:若弹射角度偏差几度,乘员就会撞上尾翼;而低速状态下降落伞难以完全展开,导致着陆冲击力剧增。
2018年日本航空自卫队一次弹射中,延时误差的爆炸螺栓让舱盖如炮弹般砸向弹射者,酿成重伤悲剧。
而美军ACES II至今未彻底解决这一隐患。战机37岁高龄,拆零件“续命”成常态,这起事故撕开了美军战机老化的残酷现实。
涉事的F-15D平均机龄已超37年,部分电子设备还在用1980年代技术,机身金属疲劳严重到“做大动作怕散架”。
2024年审计报告显示,空军地勤缺口达15%,检修流程大幅缩水。
有基地自曝:为凑齐零件,只能从同型号战机上“拆东补西”。
一名地勤无奈道:“今天拆A机的发动机装到B机,明天再拆C机的雷达补A机——就像给老人做器官移植手术! ”
尽管美军砸7亿美元研发新一代ACES 5座椅——配备体重感应、双重保险和矢量推进技术,宣称事故率“降至万分之一”——但换装计划拖到2030年。
现役ACES II座椅超半数已过保修期,却还要再撑5年。
2019年,印度苏-30MKI飞行员在停机坪误触按钮,竟把机长“发射”到机库屋顶;2021年,法国“阵风”战机地勤清洁座舱时意外弹射,撞穿机库天花板。
最惨烈的事故发生在1989年:加拿大CF-18弹射座椅故障,飞行员在150米高空被甩出座舱,当场丧生。
美军自身数据更触目惊心:过去20年共发生17起地面误弹射,其中6起致重伤。
F-15系列尤为高危——座椅安装角度陡峭,弹射轨迹近乎垂直,极易撞尾翼。
更讽刺的是,去年一架T-6A教练机在地面误弹射,直接害死飞行教官。
而F-35飞行员曾因误判形势,在飞机完好的情况下弹射逃生,导致上亿美元战机坠毁。
当美军为老旧的ACES II焦头烂额时,竞争对手已实现技术反超。
中国HTY-5弹射座椅配备姿态感知火箭,在珠海航展公开展示倒飞弹射能力;俄罗斯K-36D-5曾创下米格-29坠毁前1.2秒成功救生的奇迹,其稳定杆设计让欧美专家折服;英国马丁·贝克Mk18则首创“智能减速”,过载控制在12G以内,大幅减少脊椎损伤。
尤其让美军尴尬的是,俄罗斯K-36系列早在50年前就解决了高速弹射稳定性难题。
1990年代美国曾主动合作研发改进型K-36D-3.5,最终却因政治原因放弃,转而选择英国马丁·贝克座椅。
如今F-35因弹射问题禁飞体重低于62公斤的飞行员,而K-36却能在1352公里/小时高速下安全救生。
事故调查中一个关键细节引发争议:被弹射的后座乘员并非飞行员,而是负责招募新兵的军官。
这解释了为何他会触碰弹射拉环——有经验的飞行员绝不会在滑行时乱摸设备。
2020年一架F-16坠毁,调查发现弹射座椅开关竟是仿制零件,工艺粗糙到“电子元件有刮痕”;F-35更被曝出弹射座椅爆炸药筒内未填炸药,如同“哑弹”。
2022年报告揭露,多家军工巨头使用劣质仿制品,导致弹射系统故障率飙升。
视频中,那位躺在病床上的招募官刷到自己“飞天”的画面时,恐怕五味杂陈。
而美军基地的跑道上,散落的降落伞与孤零零的座舱盖,成了这场荒诞剧最刺眼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