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旅游当教育, 孩子并不需要太多的旅游

2025-07-09 11:00 60

文 / 吴钩随笔

讲人性,洞察成长,用真实故事让亲子教育有温度。

暑假一到,朋友圈就像集体出发去“拼娃地图”:

西北大环线、博物馆五连打卡、非遗工坊、研学营地……

一页页刷下来,既羡慕又焦虑:

“别人家孩子都在长见识,我是不是也得赶紧安排一趟?”

我也打算带儿子出去走一走,可内心始终有个声音在提醒我:

孩子真的需要这么多旅游吗?

我的答案是:

不是不需要,而是——不需要太多,尤其不需要那种“任务式”的旅游。

01|孩子的知识,不靠眼睛看,靠心里连接

你有没有类似经历?

一家人兴冲冲去了一趟博物馆,回来后问孩子:

“你还记得青铜器的用途吗?”

“你觉得那个遗址最震撼的是什么?”

孩子挠挠头:“我只记得你说不许碰展柜……”

我们以为“走出去”就能“涨知识”,但其实:

孩子不是靠“看见”来长见识,而是靠“沉浸”和“兴趣链接”。

大人看见一尊雕像,能联想到历史背景、文化传承;

孩子只看到一坨石头,然后在心里盘算:等下吃啥。

不是孩子没记性,是他们的内在还没有通道——

这个通道叫:情绪连接与兴趣引发。

02|兴趣不是在路上跑出来的,是在生活中养出来的

我认识一个妈妈,女儿对历史特别着迷,不是因为参观过多少景点,

而是因为小时候睡前听爸爸讲过很多有趣的故事:

什么哪吒闹海、商纣王与妲己、姜子牙钓鱼、孙膑庞涓……

孩子越听越上头,慢慢对历史有了浓厚兴趣。

后来真正参观景点时,她会主动说:“这个我在书里见过!”

所以我一直觉得:

孩子不是因为“旅游”而感兴趣,而是因为“感兴趣”才想去旅游。

你不妨在家先讲故事、看绘本、读传记,

再去景点,他们才会觉得:“哇,我懂这个!”

而不是一脸困惑地陪你拍照打卡。

03|别把旅游变成“教育外包”,更别用“花钱了”绑架孩子的感受

最夸张的是我朋友遇到的一家人,

自驾从山东到新疆,沿途人文景点马不停蹄,行程排得像军训。

孩子白天笑着打卡,晚上却躲在酒店偷偷哭:

“我不想再去了,好累啊……”

妈妈却说:“都花这么多钱了,怎么能白来!”

这句话看似有道理,但却忽略了一个本质:

旅游的意义,不是“物有所值”,而是“人有所感”。

我们常把“长见识”当借口,其实是用旅行来弥补平时缺席的陪伴。

但“没讲故事→直接走景点”的结果,就是孩子对历史更没兴趣了。

学习不是靠赶场刷门票建立起来的,

反而可能让孩子以后一听“博物馆”就想逃。

04|孩子不是“走得多”就见得广,而是“感受深”才记得牢

我是支持旅游的,也每年会带孩子出门,

但我更在乎:这趟旅程,孩子收获了什么?

是一次好玩的游戏?一次真实的触摸?一次温暖的聊天?

还是只记得那句:“快拍照,不然白来了”?

旅游不是知识搬运,不是情绪压榨。

最打动孩子的,往往是那些简单却真切的瞬间:

和爸妈一起追着浪花捡贝壳;

在山间露营看星星讲故事;

晚上在帐篷里偷偷吃泡面、聊天、笑成一团。

他们可能忘了博物馆的展板内容,

但不会忘记你牵着他们手走过的那段小路。

写在最后

孩子不需要太多旅游,

他们需要的是一次真正有感、有趣、有陪伴的旅程。

“旅游是最好的课堂”这句话没错,

但前提是——孩子准备好了,家长也不焦虑。

与其卷景点、卷攻略,不如先在家点亮一盏灯,

讲一个关于远方的故事,

种下一颗“我想去看看”的种子。

孩子的世界,不是靠脚走大,而是靠心走深。

意昂体育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

意昂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