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的夏天是什么声音?
窗外的蝉鸣声此起彼伏,井水浸泡过的西瓜在刀刃下裂开时发出清脆的声响,头顶那台老旧的吊扇持续不断地发出嗡嗡的振动声。
三片铁片缓缓转动,带动作业本发出哗啦声,那汗湿的脖颈终于得以舒展,呼吸变得畅快。
如今步入任何一户新居,抬头望去,那曾伴随几代人成长的熟悉身影,却已难觅踪迹——它似乎在不经意间,悄然离去,不再现身。
吊扇的谢幕,说到底还是输给了生活方式的升级。
老旧的住宅楼层高明亮,安装一盏吊扇仿佛屋檐上悬挂的灯笼,既不妨碍视线,又增添了一丝凉意。
当前住宅的楼层高度普遍偏低,若安装吊扇,便如同在头顶悬挂了一枚螺旋桨,身高较高者举手即可触及扇叶,随之而来的是一种强烈的压抑感。
那些已经安装了天花板板的客厅更是如此,吊扇的支架无情地压缩了剩余的空间,使得整个房间都显得压抑,仿佛连呼吸都变得困难。
人住在里头,总忍不住缩着脖子走路,哪还有半点舒坦?
安全这事儿更经不起细琢磨。
吊扇几十斤的铁疙瘩,全靠几颗膨胀螺丝拽在天花板上。
岁月流逝,螺丝逐渐出现松动现象,转动时整台机器随之摇摆不定,宛如现实中的“血滴子”。
我曾目睹老旧房屋中的吊扇意外坠落——那根直径如碗的电线拽着扇叶狠狠地砸在餐桌上,致使木质餐桌裂开了一道长长的裂缝。
这要是砸在人身上,后果想都不敢想。
现在家里都有老人孩子,谁愿意天天提心吊胆过日子?
清洁麻烦更是硬伤。
吊扇位置高,灰尘积得比书还厚。
厨房周边的吊扇,油烟与灰尘交织,若半年未曾擦拭,便会凝结成一层粘稠的油垢。
清理时得扛梯子爬高,拧螺丝拆扇叶,擦完再原样装回去。
没点技术的人根本玩不转,一不小心还可能拧滑丝。
落地扇经过擦拭,立刻焕然一新,闲置时只需套上防尘罩,置于墙角一隅,省事程度超乎想象。
就连曾经引以为傲的凉快,如今也显得力不从心。
盛夏的三伏时节,空调风扇开至最高风速,风声呼啸,然而吹拂在身上的感觉却如同热风机的热风模式。
人坐在下面头发乱飞,离开两步照样汗流浃背。
那如催眠曲般的嘈杂声,夜晚响起时仿佛置身于拖拉机旁,即便翻身也能清晰地听到轴承发出的“嘎吱”声。
空调仅需半小时即可使整个房间变得凉爽,空气循环扇能将冷气均匀分布至各个角落,即便是新型无叶风扇也能吹送出轻柔而自然的风。
那套吊扇的“以力取胜,创造奇迹”的传统做法,早已无法满足现代人对于舒适度的追求。
时代车轮碾过,多少老物件就这么留在记忆里。
竹制凉席已被乳胶制成的床垫所取代,搪瓷制的盆子亦被不锈钢制成的水槽所替换,而吊扇的逐渐消失也仅仅是这一系列变化中的一个环节。
此非言其劣,然吾等已觅得更佳之选——一种更为稳妥、宁静,且更适应当代生活节奏的降温途径。
站在商场内,那些各式各样的新型风扇映入眼帘,我豁然开朗:所谓的淘汰,实则不过是生活以一种更加悠闲的姿态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