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离别,何来乡愁?
不同于第一故乡重庆,我的第二故乡攀枝花,没有值得我留存回忆的小二层楼房,房前那由青条石垒成的石坝,石坝旁左边的一棵梧桐树,石坝旁右边的另一棵梧桐树,以及青翠挺拔的竹林以及散发清新甜香与奶香交织复合香气的栀子花,以及连接石坝那条泛着亮光似长条蛇弯曲的石板路。
第二故乡,更没有书中描写母亲站在太阳下翘首以盼游子回家的村口;那棵枝繁叶茂的百年黄葛树,那口枯竭的水井;没有我外婆做的叶儿粑,外婆用火钳从灶膛里刨出带有甜味糊味,香气溢满厨房的烤红苕,我们在房角找着玩的地牯牛……没有了这些值得留存于脑中的记忆,我以为,第二故乡就是我童年梦的幻灭。
更为确切地讲,山城重庆,是我的出生地,是生命意义的故乡。四川攀枝花,是我成长的地方,是思想形成的故乡。
试问,一个没有童年记忆的地方,可称为故乡吗?
在攀枝花,10周岁的我,流经重庆的长江,变成了流经攀枝花的金沙江;心中的朝天门、解放碑、重庆百货大楼,变成了干打垒、油毛毡、芦席棚;由火车发出的汽笛声误当成了轮船拉响的汽笛声;没有了大红苹果和大黄鸭梨,口中嚼的是酸掉牙的青酸角和又苦又涩的橄榄果。
在攀枝花,去学校的路上,那灸热的火球虽未灼伤我幼小的肌肤,但贴背的书包,犹如一口滚烫的热锅,好似行进在沙漠中,实令我干渴难耐,手抹汗水的同时,却也摸到由鼻中流出鲜红的鼻血;漆黑夜晚,那一闪一闪的萤火虫,变成了矿山上那莹莹闪耀的矿(路)灯;天空飞的不再是银燕,是用纸叠成的纸飞机。
在攀枝花,雄浑连绵的大山,在给我力量与勇气的同时,也像那一片障目的树叶,隔绝蒙蔽我与外界的视野与思维,令我不知,大山的后面,要么是宽阔无垠的草原,要么就是辽阔无疆的大海。
因为无知,就无法想象。
一切没有实质内容的思想和想象都是空想,有位老爷爷曾这样对我说过;像一朵云去飘,飘过山峰林海,就可去到你想去的远方,大黑山是这样对我讲的;顺江而下,走出山峡谷地带,走向大江大河,就可抵达心灵的彼岸,金沙江是这样告诉我的。
带着迷茫与憧憬,乘飞驰的列车,翻山越岭跨桥过河去到向往的远方。面对全新的城,全新的环境,全新的视觉,认识,从走街串巷开始,与人文地理对话,触摸城的符号,读一段文史,听一个故事,品尝具有特色风味的名小吃。
果然,生活在大都市,那宽阔平坦的公路人行道,那浓厚的文化氛围,大型购物商圈及超市,方便快捷的交通,都给人以舒适安逸的享受,除了身心上得以极大的满足,在精神上也获得巨大的慰籍。时间久了,有了新的邻居新的朋友,带给你全新的思维与观念。习惯成自然,与其他同为客来他乡的朋友一样,我以为,我已全身心地融入这个大都市,成为一名乐享幸福生活的公民,可以“忘记”曾经生长生活工作奋斗恋爱安家过的攀枝花,就可以“忘掉”在攀枝花那些喜怒哀愁酸甜苦辣的日子。因为,唯有遗忘,方可脱胎换骨地成为一个真正全新大都市里人的自己。
每一个人,是不是都在两种相互矛盾之间中生存生活的?
再丰盛的大餐,总有吃腻的那一天而厌烦;在喧嚣热闹的生活,总会有令人厌倦而倍感烦躁的那一刻。亦如小时候盼的我们,都急切地渴望自己快快早点长大,可成人的我们,又想回到快乐无忧的童年;看到别人住着上上下下的电梯楼房都很羡慕,可电梯楼房一旦住久了,又想回到房前屋后都是花花草草且自由自在的平房;在乡下,每天都想看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的大城市,进城又后悔不已,还是向往空气清新又具田园风光的乡村生活。
是跟自己过不去?还是与生活过不去?
再好的东西,再美的景象,一旦在你眼中刺激反复以同样的方式、强度和频率呈现的时候,反应就会开始变弱。这就是一种事物的反复欣赏所产生的一种厌倦心理。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审美疲劳吧。人,一旦出现审美疲劳,很容易莫名的不安,而会产生一种焦躁感,就会引发一些别的思想,从而沉浸于一种怀旧思乡的情绪情感里。
到此的人群,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自有雅俗共赏之意;到此的人群,可以是打牌下棋的牌友棋友,可以是读书写作的学者,可以推心置腹促膝谈心的知己,初识的新友,交谈生意的商人,消磨时间的闲人,唠嗑闲聊的老者。这里,饮茶交友社交消遣的好去处——茶馆。
今天围坐在茶馆里的人,都是曾经的“攀枝花人”的攀枝花同学。同学中,要么是服从组织安排调来此城工作并安居乐业的;要么是自谋职业到此城打拼天下的;要么是因在攀枝花恋爱婚姻家庭工作,情感失意受挫来到这城重新开始生活的;要么是乐意为家庭奉献,愿帮衬儿女分忧来到此城定居的;要么是退休告老还乡乐享幸福生活的……
这些同学,终因年轻奋斗,忙于工作事业,肩负家庭责任,导致彼此间忽略了情感的联系,而失去了应有的联络。今日一聚,虽因时间年代的久远,有的你一眼仍就能认出是儿时同学的他;这个虽似曾相识但还有一点模糊的印象,靠深沉回忆还是能忆起当年的他;那个是通过言谈举止及声音还能回想起当年神态的他;这个因“绰号(诨号)”找回了曾经的影子;还有那个单薄瘦小的躯体现已发福,即便怎样的提示也回想不起来了……感慨时间岁月,同学那一头乌黑发亮的黑发已染成头顶如雪的银发,年轻光亮的额头已刻下时光川字皱纹。漫漫人生路,竟将这些曾经的发小,同班同学校友散落在各自的所在地。然而,不管时间怎样的旋转,光阴怎样的流逝,围坐桌前,“攀枝花”三字旋即开启彼此的记忆,拉近彼此的距离,热乎彼此的情感,打开童年的心扉,像剪不断的电影胶片,一幕幕一段段一片片浮现大伙眼中。
谁能忘记,在攀枝花开发建议初期年代,作为攀二代的我们,都还是懵懵懂懂的童年少年青年,虽说信息闭塞,娱乐活动及娱乐资源匮乏,在没有歌星影星,网络游戏动漫AI的日子,大山里,从太阳升起的山梁疯玩到落坡的山谷,几部黑白电影中的台词都能熟背于心,几首歌曲翻来覆去却也唱不倦。给父母写一封家信,只能一笔一划一个字一个字地写。有情人等恋人的情书,都是一个礼拜半个月一个月地盼。即便如此,并不妨碍我们快乐地成长,也不影响我们每天愉悦的心情;
谁能忘怀,在攀枝花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里,年轻攀二代的我们,虽不再像父辈那样用三块石头架起一口锅,不再将帐篷搭建在山窝窝,不再白天杠杠压,晚上压杠杠,然而,富有青春活力的我们,同样将满腔的热血洒在了火热的工地,将豪迈的青春誓言写在自己的岗位,将人生的追求与理想,献给了一个无愧于大三线建设最为壮丽的事业,献给了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青春年华,而倍感自豪,而倍感荣光的时代;
谁能忘却,在攀枝花那个磨砺人生阅历的光阴中,攀二代长大成人的我们,有了责任与担当,憧憬向往美好的恋爱婚姻家庭,并安家立业生儿育女。有的家庭幸福美满甜甜蜜蜜,有的却因年轻气盛血气方刚,做了些不该做的事,说了些不该说或欠考虑的话,夫妻间的感情由误解到伤害,导致家庭破裂婚姻失败,而伤心而灰心而意冷,留下一道抹不去,难以愈合的伤痕。
其实,这所有的这些,都是一个人生活的过往,人生经历的必然。每当我们回首往事,总是历历在目感慨万千,那更是曾经岁月日子的一点点一滴滴,串联起的就是酸酸甜甜略带苦涩苦味的往事记忆。
曾以为,这些“攀二代”的同学们,攀枝花只是他们人生经历的一场锤炼,一次浅浅的过往,一段时光流逝的一瞬。而今,尽管他们生活在有着魔幻般的大都市城中,那热闹非凡的商业街区及纵横交错的立交桥,那经济繁荣物资丰盛,舒适惬意的生活方式,已将他们融为这个城市市民一员,又因时间的久远,攀枝花已不属于他们的心目中的攀枝花了,或已淡忘或已遗忘而不再回首。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
谁曾想到“攀枝花”竟像一束燃烧心中的火炬,抑或碧绿的“二滩”湖,储存了太多的童年记忆、童年往事,青春时光,青年梦幻。今日闸门开启,如一泻千里的洪流,将每个人满满记忆唤起,曾经教室里的男女同学,曾经同排同坐的他(她),小学中学高中语文数学物理化学老师,及老师们曾经说过的话,哪个同学做过的动作,即便是曾经的恶作剧,打架斗嘴争吵的言行,哪怕是跌倒过的地方,哪怕是青涩的初恋,都被有清晰记忆的同学惟妙惟肖的表述表演出来,犹如一幕鲜活的小品话剧,引出的是热泪,是割舍不断的情,是抹不去的记忆。由老年回到了童年青年,回到旧时光的往事里,而成为有滋有味的美谈。
原来,攀枝花那恩重如山的情怀,对每一个人竟是那般的情深意浓,已成为人生一道永远也翻不过的大山;攀枝花灿烂的阳光像一把明镜,将每个人心都照得那样的透亮;攀枝花带有水果味道的空气,永远都令人难以释怀;攀枝花那碗有羊肉,有葱有蒜,有花椒有胡辣椒的盐边羊肉米线就是记忆的味道,就是家乡的念想,就是攀枝花的乡愁。
人在他乡,思念故乡。
一次同学聚会,居然解开了我的心结,产生出对攀枝花更加浓烈的情结、恋结、情愫、情怀的共鸣。离别才知乡愁,才有念情,才会回念,才知攀枝花是我们的成长地,是亲情、友情、乡亲情感的纽带亦是心灵与精神寄托,而成为了一枚小小的邮票,一壶浓香的清茶,一杯浓烈的酒,一首唱不完的歌……
瓦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那就是心的方向,情恋的家乡,思念的第二故乡。
四川成都·东郊记忆
二0二四年十二月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