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资本市场那些事儿)
这本书要回答的是,在现代社会中,货币是如何创造和分配的,以及它对社会经济有哪些重要的影响。
说到货币从哪儿来,你可能觉得很简单,只要看看钱包里的钞票和硬币,就知道他们是由中央银行印制的。
但是这些钞票和硬币只占了货币总量的一小部分。
比如在今天,大部分国家的货币结构中,只有百分之三是由央行印制发行的现金,
剩下的百分之九十七都是通过其他途径创造出来的。
本书围绕“货币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这一重大问题,基于一线资料以及专家访谈,在梳理货币银行理论以及相关历史争论的基础上,全面阐释了商业银行、中央银行和各国政府在货币创造中的作用。
基于翔实的分析,本书提出了颠覆传统认知的观点,即现代经济中货币供应大部分是由商业银行通过信贷投放创造出来并进行分配的,
并指出货币体系具有内在不稳定性,因为银行信贷的发放规模、是用于生产性活动还是投机性目的,都难以得到有效监管。
这些观点对于我们全面理解货币体系运转、完善货币政策调控、提高金融监管效力,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货币是如何创造的?
我们每天用的钱是从哪儿来的呢?
对于这个问题,普通人可能会认为货币就是国家印制的,或者稍有经济学知识的人会认为货币是由央行发行的。
央行发行的货币通过所谓的部分准备金制度,再加上商业银行的存贷循环,形成了流通的货币。
按照这个模型,大部分人认为银行只是流转货币的金融中介,不能决定经济中的货币供应量。
真正控制货币数量的是中央银行,因为它能够发行新的基础货币,还能够规定准备金率。
而货币供应量的增长是受到存款准备金率和基础货币的限制的。
但是这本书告诉我们,现实并非如此。
在现实中,很多国家的准备金率要求极低,甚至为零,对商业银行放贷几乎不构成约束。
而在银行的业务中,并不需要用存款来发放贷款,而是可以用贷款来创造存款。
所以在现代社会中,流通的货币大部分是靠商业银行创造的。
举个例子说明,小李向工商银行借10万块钱,银行看了看他的工资单和信用记录,
觉得他是一个可靠的客户,可以按时还钱。
于是,银行和小李就签了一份合同,上面写着小李要在三年内把这十万块钱加上利息还给银行。
这份合同对银行来说是一笔有价值的资产,因为它代表着小李欠银行的钱,银行会把这笔钱记在自己的资产上。
与此同时,银行给小李开了一个新的账户,在里面加上了十万块钱。
这十万块钱对于小李来说是存款,对于银行来说就是一笔负债。
因为小李可以通过这个账户随时提走十万块钱,因此银行也把这笔钱记在了自己的负债上。
就这样,银行扩大了自己的资产负债表。
但其实它只是在电脑里面说了一些数字,表示它和小李之间的借贷关系。
这笔贷款让小李可以用他的卡,用支票或者转账等等方式,从这个账户上花掉最多十万块钱。
你看,这就是用贷款创造存款,或者说是创造信用的过程。
银行给小李账户上输入的数字,可以当做钱来用,所以它就像是货币一样。
现在咱们再假设小李要用这笔钱付房租给他的房东小王,那么银行账户上会有什么变化呢?
如果小李和小王在同一家银行,那么转账就很简单了。
小李只要告诉银行,银行就会在电脑上改一下数字,让小李的账户少五千块钱,让小王的账户多五千块钱,这样就不用动用任何现金,也不用找央行帮忙。
但是如果小李和小王在不同的银行,比如小李在工商银行,小王在建设银行,那么转账就麻烦一点。
一种办法是,小李先取出五千块钱现金,然后交给小王,小王再存到他的账户里面。当然这就不是很方便了。
银行还有两种更好的办法,一种办法是银行可以利用它们在其他银行的账户直接进行转账。
只要算一下最后谁欠谁多少钱就行了,这就是所谓的双边清算。
另一种办法是,银行可以利用它们在央行的账户。
要知道,就像咱们在某家银行有一个账户一样,每家银行在央行也有一个账户,叫做准备金账户。
同样就像我们必须保持足够的余额才能付款一样,每家银行也必须保持一定的准备金余额,才能向其他银行付款。
当银行准备金不足的时候,它可以向央行出售证券来增加自己的准备金。
或者说可以直接从央行借款来增加准备金。
这个时候央行的资产负债表就出现了扩张。
那么如果小李向小王跨行支付五千块钱,在账户中会如何进行呢?我们可以分五步来说明。
第一步,小李告诉工商银行给小王转五千块钱。
第二步,工商银行在电脑上面改一下数字,让小李的账户少了五千块钱。
第三步,工商银行告诉央行,把五千块钱从工商银行的准备金账户转到建设银行的准备金账户。
第四步,央行在电脑上改一下数字,让工商银行的准备金账户少了五千块钱,建设银行的准备金账户多了五千块钱。
第五步,建设银行告诉小王,他的账户多了五千块钱,这样交易就完成了。
那么结果是什么呢?央行的准备金余额没有改变,工商银行的准备金被扣掉了五千块钱,建设银行的准备金增加了五千块钱。工商
银行对小李的存款负债少了五千块钱,对央行的准备金资产也少了五千块钱。
建设银行对小王的存款负债多了五千块钱,对央行的准备金资产也多了五千块钱。
这样一来,在央行和各个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账目就对等和平衡了。
说到这儿,咱们就知道了,在当代社会,除了少量钞票和硬币之外,大部分货币都只是电脑里面的数字记录。
不管是我们的存款,还是央行的准备金,都只是某种形式的电脑数据。
而且在银行的业务中,并不需要用存款来发放贷款,而是可以用贷款来创造存款的,商业银行是创造货币的主要来源。
银行创造货币的考虑因素
我们可以从三个角度来看,利率、准备金率和资本充足率。
首先来看利率;
通常,人们认为,银行创造的货币数量是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利率来控制的,利率越高,银行放贷的收益越大,但是借款人的负担也会增加。
但是这本书却告诉我们,决定银行放贷多少的主要因素并非利率,而是银行对借款人偿还能力的信心,以及对金融体系稳定性的信心。
如果银行对未来的经济形势有信心,它们就会发放更多的贷款,创造更多的货币。
相反,如果对未来的经济形势没有信心,那么就会减少贷款,创造更少的货币。
所以说信贷规模以及一个国家的货币供应,更多的是取决于银行对未来的看法。
我们再来看准备金率,
这是商业银行在央行存放的现金或者其他流动性资产的比例,是为了应急或者转账用的。
一般来说,我们认为准备金率越高,银行可用于贷款或投资的钱就越少,准备金率越低,银行可以放贷或者投资的钱就越多。
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调整准备金率来控制银行,创造信贷和货币。
但实际上,银行创造新货币的能力和它们在央行的准备金数量关系不大。
本书的作者甚至认为,其实并不是央行控制着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反而是商业银行决定着央行的准备金数量。
因为央行需要满足它们的准备金数量,才能保证金融系统的正常运转。
再来说一说资本充足率。
所谓资本充足率,其实就是银行自己的资本,那比如说股本、盈余等等,
和他们的风险资产,比如说贷款证券等等的资产的比例。
这个比例反映了银行用自己的钱,承担风险资产损失的能力。
所以很多人认为资本充足率能够限制银行的放贷和资产规模。
但是,本书的作者认为,资本充足率并不能限制贷款的创造,因为留存利润可以算作资本。
一家银行如果盈利能力强,留下的利润就越多,这样就可以放出更多的贷款,同时仍然满足资本充足率的要求。
比如说一家银行去年盈利了一千万,其中的一半,那五百万作为留存利润算作资本。
那么它现在就多了五百万元的额外资本,可以用于支持更多的风险资产。
按照百分之八的资本充足率要求,这五百万元可以支持六千两百五十万元的新贷款。
如果银行保持良好的盈利能力,那么它还能继续扩大贷款规模,同时满足资本充足率的要求。
当然,如果银行的盈利能力下降,那么可以留作资本的规模,就会减少相应的贷款规模也会受到限制。
但这并不是资本充足率的要求,直接限制了贷款的发放,而是银行的经营状况,影响了它的贷款能力。
所以虽然说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对银行的风险承受能力和贷款规模有影响,但它并不会直接限制贷款的创造。
真正影响贷款创造的其实是银行的盈利能力,所以资本充足率并不能限制货币的创造,也不能限制银行资产负债表的扩张。
总之,现代经济中的货币供应其实是由信贷创造的。
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和资本充足率,这些政策对信贷创造的影响都是有限的。
一个国家的货币供应量主要由银行对未来的预期决定,是各个银行贷款和资产购买决策的结果。
创造的货币的流向
首先要明确当银行创造信贷的时候,货币是用于GDP交易还是非GDP交易,对于经济的影响大有不同。
所谓GDP交易,是指与生产和消费有关的交易,比如购买商品和服务,投资固定资产等等。
非GDP交易是指与现有资产的转移有关的交易,比如购买房地产、股票、债券等等。
当银行创造信贷的时候,如果这些货币是用于GDP交易,那么就会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
因为这些贷款是用于生产新产品、新服务或者提高生产率的,他们能够增加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从而带来无通胀增长。
这种信贷创造是生产性的,它能够提高社会福利和经济效率。
但是如果这些货币是用于非GDP交易,那么就会导致资产价格膨胀、泡沫破裂,以及资源的错误配置。
因为这些贷款是用于购买已经存在的资产,他们并不增加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而只是推高资产价格。
当资产价格上涨的时候,人们就会感到更富有,从而增加消费支出,导致通货膨胀。
那么在实际中,银行更倾向于给哪一类交易发放贷款呢?答案是非GDP交易。
因为激励机制决定了银行更愿意给有抵押品或者有资产的客户贷款,而不是给生产性投资贷款。
因为前者的风险更低,回报更高,监管更松,竞争更小。
因此,在信贷扩张期间,增量资金往往更有可能流向房地产和金融投机,而不是流向小企业和制造业,这对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不一定能够促进经济增长,而要看这些货币用在了什么地方。
如果我们想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就需要改变银行信贷的激励机制,引导更多的资金流向生产性投资,
而不是非生产性投机,这样才能让新诞生的货币造福于社会。
结语
以上就是《货币从哪里来?》这本书的解读,
这本书在深入剖析货币银行理论和金融发展历史的同时,提出了一些颠覆传统观念的新理论。
最主要的观点在于,现代经济的货币供应大多是由商业银行通过信贷发放创造的。
此外,作者还特别强调了几点,
首先,在信息不完全透明的现实世界中,信贷是由银行进行分配的决定。
银行贷款的主要因素并非利率,而是银行对借款人偿还贷款的信心,以及对其他银行和整个金融体系流动性和偿付能力的信心。
其次,尽管资本充足率要求在某些方面有作用,但它并不能也无法限制货币的创造,也不一定能限制银行资产负债表的扩张。
换句话说,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对于防止信贷过度扩张和资产价格泡沫,大体上是无效的。
第三,银行决定了经济中信贷的去向。
出于激励机制的原因,银行更倾向于向有抵押品或者有资产的客户发放贷款,而非对生产性投资进行贷款。
因此,新增资金更可能流向房地产和金融投机,而非小企业和制造业,这对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观点对于我们理解货币体系的运作,完善货币政策调控以及提升金融监管效能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最后,特别值得补充的是,政府并没有直接参与货币创造和分配的过程,但并不意味着政府对货币毫无影响。
相反,正是因为有了政府的背书,货币才能成为通用的计价单位和支付手段。
只有负责任和守信用的政府,才能塑造稳固的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