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223 年 6 月,长江畔的白帝城(今重庆市奉节县)笼罩在一片萧瑟之中,蜀汉开国皇帝刘备带着未竟的兴汉之志溘然长逝。
彼时的蜀汉,刚刚经历夷陵之战的惨败,国力大损,北面有曹魏虎视眈眈,东面有东吴伺机而动,内外交困的局面让这个新生的政权岌岌可危。
意外的是,被后世贴上 “胆小无能” 标签的刘禅,却能在这样的绝境下守住蜀汉江山,使其安稳存续 40 年 , 要知道,即便被誉为 “千古一帝” 的秦始皇,其苦心经营的秦朝,历经 37 位秦王百余年打拼才实现统一,却在他离世后第二年便分崩离析,仅传两代便走向覆灭。
为何刘禅统治的蜀汉能打破 “二代而亡” 的魔咒?这背后,除了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更藏着刘备临终前另一项被多数人忽略的关键托孤安排。
李严受托孤重任 , 被艺术创作遮蔽的关键力量
提及刘备白帝城托孤,多数人脑海中浮现的,是《三国演义》里刘备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的场景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段饱含信任与期许的对话,让诸葛亮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的形象深入人心。然而,艺术创作终究为了戏剧效果,有意弱化甚至删减了部分历史细节,导致李严这位同样肩负托孤重任的大臣,逐渐被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
《三国志・李严传》中有着明确记载:“先主疾病,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 这段文字清晰地表明,刘备的托孤并非 “独托诸葛亮”,而是 “双托孤”, 诸葛亮与李严共同辅佐刘禅,且李严被赋予了至关重要的军事权力。
这里的 “中都护” 并非普通官职,在三国时期的军事体系中,中都护是全国最高军事长官,总领内外所有军队,上可参与军事战略制定,下可直接调动各地驻军,相当于蜀汉的 “兵马大元帅”。
与之相对,诸葛亮的核心职责则集中在政治治理与国家内政上,负责统筹粮草、安抚百姓、制定国策。
据《三国志》注引的史料记载,刘备临终交代后事时,气息已极度微弱,却先提及 “李严可委以军事”,随后才嘱咐诸葛亮辅佐刘禅 , 这一细节足以说明,在当时的托孤格局中,李严的地位或许并不低于诸葛亮,甚至在军事领域的权重更为突出。
正是这种 “政治归诸葛亮,军事归李严” 的权力分配,构建起蜀汉初期的权力制衡体系,为政权稳定埋下了重要伏笔。
白帝城托孤背景 , 李严的履历与刘备的现实困境
要理解刘备为何选择李严共同托孤,需先看清李严的个人能力与刘备当时的处境。
据《三国志》记载,李严字正方(原文 “文远” 为笔误,正史载其字正方),出身于汉中郡的世家大族,自幼聪慧好学,不仅饱读诗书,更兼具出色的军事天赋,年少时便在当地颇有声望。
他早年曾效力于益州牧刘璋,因治军严明、办事干练,逐渐成为刘璋麾下的核心将领之一。
刘备与李严的交集,始于公元 211 年的 “入蜀之争”。彼时,刘备正困守荆州 , 这块被曹操、孙权、刘璋三方觊觎的 “四战之地”,北有曹操大军压境,东有孙权虎视眈眈,西有刘璋隔江相望,稍有不慎便会陷入腹背受敌的绝境。
恰在此时,益州高官张松向刘璋进言,建议邀请刘备入川共抗汉中的张鲁。刘璋因与刘备同为汉室宗亲,又听闻刘备向来以 “仁义之师” 自居,便放下戒心,亲自派人迎接刘备入蜀。却不知,这一决定最终让他失去了整个益州。
公元 213 年,刘备与刘璋因利益冲突彻底反目,双方在益州展开激战。当时,李严正奉命镇守绵竹 , 益州的东部门户,这里地势险要,是成都的重要屏障。
起初,李严率部顽强抵抗刘备,多次击退蜀军进攻;但随着战事推进,他逐渐看清刘璋的庸碌无能 , 刘璋胸无大志,只想偏安益州,根本无力与曹操、孙权争夺天下,而刘备虽暂处劣势,却有着兴复汉室的远大志向,且麾下人才济济。
权衡之下,李严最终选择归降刘备。他的倒戈,让益州门户洞开,刘备大军得以长驱直入,仅用一年多时间便占领成都,彻底掌控益州。
这场归降,不仅让刘备看到了李严的军事才能,更让他意识到,李严在益州本土势力中的影响力 , 这为后来的托孤埋下了关键伏笔。
彼时的益州,在刘璋统治后期早已乱象丛生:地方豪强割据一方,擅自截留赋税;盗贼横行乡里,百姓苦不堪言;朝廷政令不通,官员腐败成风。
刘备占领益州后,急需稳定局势,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拉拢益州本土势力 , 毕竟,他带来的 “荆州派” 官员虽为核心,但在益州根基尚浅,若不能获得本土豪强的支持,政权很难长久。
李严作为益州本土势力的代表人物,既有才能,又有声望,自然成为刘备拉拢与重用的关键对象。
托孤李严之因 , 刘备的深谋远虑与权力平衡术
刘备选择李严共同托孤,绝非一时兴起,而是基于对皇权稳固、内部平衡与人才能力的三重考量,展现出一位开国君主的深谋远虑。
从皇权稳固角度来看,刘备深知 “权力过度集中” 的危险。他亲眼见证了刘璋的悲剧 , 刘璋过度信任李严,却最终被其背叛;他也熟知历史教训 , 秦朝因赵高专权、汉朝因王莽篡汉,皆因皇权旁落、权臣独大。
因此,即便他对诸葛亮极为信任,甚至让刘禅认诸葛亮为 “相父”,也不愿将所有权力集中于一人之手。将军事权力交给李严,与诸葛亮的政治权力形成制衡,既能防止任何一方独揽大权、威胁皇权,又能让两人相互监督、互补不足,确保刘禅的皇位稳固。
从内部平衡角度来看,蜀汉内部始终存在两大核心集团:一是刘备从荆州带来的 “荆州派”,以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人为核心,是刘备的嫡系力量;二是益州本土的 “东州派” 与 “益州派”,以李严、费观(《出师表》中费祎的宗族叔叔)、董和等人为代表,是益州的本土势力。
刘备从公元 214 年占领益州到 223 年去世,仅短短 9 年时间,两大集团尚未完全融合,矛盾与隔阂依然存在。若托孤仅选择诸葛亮这位 “荆州派” 代表,必然会让益州本土势力心生不满,甚至引发叛乱;而将李严纳入托孤体系,赋予其军事大权,则能有效安抚益州本土势力,让他们感受到被重视,从而减少内部摩擦,维护蜀汉的整体稳定。
从人才能力角度来看,李严确实具备担当托孤重任的实力。刘备占领益州后,面对刘璋留下的烂摊子,曾陷入 “治理困境”:诸葛亮主张 “仁政”,认为应轻徭薄赋、安抚百姓;但刘备深知 “乱世用重典”,若不迅速以严明的法律整顿秩序,益州将永无宁日。
最终,刘备将制定法律的重任交给了李严,李严不负所望,结合益州实际情况,牵头制定了《蜀科》, 这部法律既严厉打击了豪强劣绅的不法行为,又保障了普通百姓的基本权益,很快让混乱的益州恢复秩序,四川盆地从 “傍晚荒凉、盗贼横行” 变为 “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这份治理能力,让刘备坚信,李严不仅能统兵打仗,更能辅助刘禅稳定朝局。
对比三国时期其他政权的托孤案例,更能看出刘备这一安排的高明。
曹魏文帝曹丕托孤时,任命司马懿、曹爽等人为辅政大臣,却因权力分配不均,导致曹爽专权、司马懿隐忍多年后发动 “高平陵之变”,最终曹魏政权被司马氏取代;东吴大帝孙权托孤时,重用诸葛恪、孙峻等大臣,却引发了激烈的权力斗争,诸葛恪被杀、孙峻专权,东吴国力自此一蹶不振。
而刘备的 “双托孤”,在初期成功实现了权力制衡,为蜀汉赢得了宝贵的稳定期。
结语
遗憾的是,刘备精心设计的托孤格局,最终未能长久维系。李严在接受托孤重任后,逐渐暴露了个人野心:他曾上书刘禅,请求为诸葛亮加 “九锡”, 在古代,“九锡” 是权臣篡权的象征,如王莽、曹操皆曾受九锡,李严此举,实则是想借此试探朝局,甚至妄图拉拢诸葛亮共同架空刘禅,这一请求被诸葛亮严词拒绝,两人关系自此破裂。
公元 231 年(建兴九年),诸葛亮率军北伐曹魏,李严负责筹措粮草。因连日大雨导致粮草运输受阻,李严先是写信劝诸葛亮撤军,待诸葛亮撤军后,又反过来埋怨诸葛亮 “擅自退军、错失良机”。
诸葛亮早已察觉李严的私心,遂将两人的往来书信呈给刘禅,联合朝中大臣弹劾李严,最终剥夺了他的军权,将其贬为庶民。
此后,李严一直盼着诸葛亮能重新启用自己,却没想到,诸葛亮在多次北伐(正史中诸葛亮共五次北伐,“七擒孟获”“七出祁山” 为艺术夸张)后,于公元 234 年病逝于五丈原,留下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的千古遗憾。
李严深知,诸葛亮去世后,再也无人会原谅他的过错、给他东山再起的机会,最终郁郁而终。
尽管李严的结局令人唏嘘,但我们不能因此否定刘备托孤决策的价值。
在刘备去世后的十余年间,正是诸葛亮与李严的 “政军分工”,让蜀汉在内外压力下保持了稳定:诸葛亮主持内政,发展生产、安抚百姓,为北伐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李严镇守永安,抵御东吴进攻,确保了蜀汉东部边境的安全。
这段稳定期,不仅让刘禅逐渐掌握了治国之道,更让蜀汉积累了足够的国力,得以在诸葛亮去世后仍存续 29 年,直至公元 263 年才被曹魏所灭。
历史没有绝对的对错,我们不能以现代眼光苛责刘备未能看透李严的野心,毕竟,在当时的处境下,选择李严共同托孤,是刘备能为蜀汉找到的最优解。
这场托孤,既是一位开国君主对江山社稷的最后守护,也是三国乱世中权力平衡的经典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