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了一段相对沉寂的横盘期之后,美元近日突然大幅走强,再次成为全球资产价格波动的核心变量。北京时间7月31日凌晨,美联储如市场预期维持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在4.25%-4.50%不变,但会后声明却在细节上释放出微妙信号,引发汇率市场快速反应。美元指数上涨近1%,升至5月末以来高位;欧元、日元、瑞郎等主要货币全线承压,欧元兑美元更是连跌五日,创下六周新低。
这一次美元的反弹真的是“符合预期”吗?细看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9:2的投票结果,不难发现内部对降息的分歧正在升温,两位官员明确投出反对票,支持下调利率,这在近年来并不多见。换句话说,美联储表面上的“按兵不动”背后,其实已经埋下了政策分化的种子。而市场最敏感的,恰恰就是这种不确定性。
鲍威尔在随后的新闻发布会中也刻意回避了对9月行动的明确信号。他称,未来政策将高度依赖数据表现,并指出“劳动力市场依然稳健,通胀率仍略高于目标水平”。这番表态被市场理解为“倾向观望”,但结合当天早些时候公布的强劲经济数据,尤其是GDP和就业指标的超预期表现,投资者更倾向于认为,美联储可能并不急于启动降息周期。这种“至少不立刻转向”的判断,成为美元反弹的直接催化剂。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的美元升势与美国公债收益率同步出现拐点。两年期美债收益率跳升至3.94%,这是高度反映短期政策预期的关键品种,足以说明资金开始重新审视未来利差前景。在此背景下,欧元兑美元跌破1.14关口,创下一个多月低点;美元兑日元则冲击149上方,接近日本当局干预的心理警戒线。
外汇市场的变动总是情绪和逻辑并存。在美国大选临近、特朗普贸易政策频频出招、全球资本风险偏好摇摆不定的大背景下,美元是否会重新进入一轮趋势性升值周期,目前仍难下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市场此前对美联储“即将转向”的预期显然过于激进。而这一次的反应,也许只是一次理性的修正,更是投资者对“软着陆”与“通胀持久”之间矛盾预期的权衡结果。
美元走强,未必只是短线反弹。它可能正在重新定义下半年的全球资金流向格局。接下来的焦点,将落在9月FOMC会议前的几组关键数据上——通胀、就业、消费。市场真正的定价,还在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