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只有一万多人、装备落后、不被朝廷看好的地方武装,居然在咸丰四年爆冷成为了清朝的“救命稻草”?湘军的崛起,把整个中国格局搅得天翻地覆,曾国藩的名字也冲进了京城朝堂和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但这位后世被捧为半神的“汉族英雄”,其实一开始连自己的命都差点保不住;那场著名的靖港溃败后,他甚至想一走了之。最后是什么让他转危为安?为什么湘军起初被嫌弃,后来又成了唯一的“真香”?这背后,到底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曾国藩带湘军刚亮相,朝野上下就分成两派——一派觉得他是救星,另一派却当他是洪秀全第二。这场争议像炒股票一样天天涨停。湘军初次出征,打了个大败仗,曾国藩灰头土脸不但被骂还想自杀,关键时刻被幕僚拉了回来。这还没完,太平军风头正劲,湘军窝在家门口都天天挨骂。可是,救国还是保命?出头还是挨刀?没人知道答案,只听见满朝文武揪着曾国藩不放。他到底有没有机会翻盘,还是就此一蹶不振?
事情不像表面那么简单。打击过后,曾国藩没死心,他带着湘军悄悄磨刀。到了秋天,一场反攻让武昌回到清朝手里,舆论风向瞬间变了,湘军成了“希望之光”。皇帝给曾国藩发了个大红包:湖北巡抚的头衔。可这其实是个“虚拟奖杯”,因为曾国藩自觉功劳不足,直接推辞了。朝廷又玩了一招,把湖南布政使这个位置塞给陶恩培,做了个面子活。曾国藩就像被调戏的小学生——有兵权却没实权。京城里对曾国藩能不能带队、能不能安天下,大家议论纷纷,弹劾信像雪片一样飞来:“一个地方官凭什么执掌军权?难道清朝只有他能救了?”普通百姓倒是觉得能打败太平军的就是好样的,他们不在乎曾国藩是正牌,还是“野路子”。
胜利的烟花刚放完,风头还没赶得及吹热,曾国藩就一头撞进了官场的深坑。京官们一起上书,说他兵权太大威胁国家。咸丰帝夹在江山和朝臣之间,不得不撤回曾国藩的任命。湘军内部也开始混乱,将士们觉得被朝廷抛弃,斗志一落千丈。不少人背后嘀咕:“打江山不如打麻将,朝廷靠不住啊!” 曾国藩必须拉住队伍,他不断四处做思想工作,信里信外反复灌输“国难当头,个人得靠边”,硬生生把一团散沙磨成铁军。军中纪律开始严,大家虽心寒但还是咬牙坚持,因为清军的能打只剩下这批人了。
天无绝人之路。眼看太平军又打破了江南大营,曾国藩和湘军成了清朝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胡林翼与左宗棠等各路名将这时才发现:只有曾国藩带的湘军是真打仗不是摆样子。在苏州失守、南方满目疮痍时,清廷彻底放下架子,把所有实权都交给曾国藩,让他当了两江总督,管一大片地盘和几省兵权。前面的“虚拟头衔”变成了实打实的权力。伏笔也收割了:曾国藩一度被当做危险人物,现在却变成了朝廷的救星,连共享单车都不知道该押哪一方了。湘军冲锋陷阵,太平天国节节退败。这一转折,堪比世界杯最后一分钟绝杀。
胜利并没带来想象中的安稳。太平天国被灭后,湘军一堆将领心想:这下子肯定能加官进爵、光宗耀祖。结果清廷只给了曾国藩一个侯爵,大家觉得太委屈。有人干脆怂恿曾国藩“黄袍加身”,自己做大老板。太平军重要人物洪仁玕等逃脱,皇帝直接把黑锅扣到湘军头上,让曾国藩背锅。内部火药味越来越浓,功臣变背锅侠,老曾家得了好处还被大家指着鼻子骂。此时湘军的团结面临分崩离析的考验,将军们怨气冲天,朝廷不敢得罪湘军,又怕他们变成另一个太平天国。
真有意思,曾国藩拼命打下的江山,最后拿到的奖品还不如老家邻居种的地。朝廷这手“以小博大”玩得漂亮:你们帮我灭了匪患,但别想染指我的权力。有人说曾国藩不争,胸怀特别宽广,靠“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骂自己得失,但你看看那些被封为功臣的清末军头,哪个不是斗到最后才发家?湘军捧了一个“国家英雄”,却没捞到好处,曾国藩割了自己的兵权,避免军阀割据,乍一看是高风亮节,实际是不是怕被清廷反咬一口?太平天国灭了,湘军也退出舞台,历史给了曾国藩一个“善始慎终”的金箍,可惜老百姓想看的是真英雄能否“封侯拜相”,而不是反复劝自己“清高避祸”。战场上的胜利赢来了官场上的冷脸,这场羊毛出在羊身上的政治局,谁到底是赢家?夸曾国藩其实也是在夸清廷的算计。
大家说,要不是曾国藩自愿把兵权“剪刀剪”,你看清朝能不能再活几十年?曾国藩到底是保国安民的模范生,还是被清廷忽悠的一颗棋子?有种观点说湘军不争、不抢,是“道德模范”;但也有人觉得,功劳拿了,苦也吃了,不少老将连像样官职都没混上,最后还被皇帝甩锅,是不是太冤枉了?你是觉得历史上应该让功臣得实权,还是应该把权力全部收归中央防止乱局?曾国藩的选择其实就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大家觉得这局玩得值吗?欢迎写下你的看法,到底该如何评价这位“苦命的湘军教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