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想过,一台医院里的高端医疗设备,竟可能成为一场国际博弈的导火索?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当欧盟试图限制中国企业时,最终反倒是欧洲自己陷入了两难。
这场看似技术层面的贸易冲突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博弈逻辑?中国又是如何用一套“组合反制拳”,打了欧洲一个措手不及?
三周前,欧盟以国家安全和公平竞争为由,祭出了一个并不陌生的“工具”:《国际采购工具》。说白了,就是通过设定门槛,把中国企业挡在欧洲公共采购的大门外。
只要是价值超过500万欧元的医疗设备项目,中国企业一律不能投标,就连中标项目中使用中国产品的比例,也不得超过50%。
欧盟当时信心满满,仿佛手握胜券。德国机械协会还大言不惭地表示:“中国的高端影像设备还得靠欧洲核心部件。”
但他们似乎忘了看一眼西门子医疗的财报:中国市场的营收,已经占了它全球份额的31%;而国产CT设备的市占率,早在2023年就突破了53%。
可以说,中国医疗设备早就不是“低端制造”的代名词,而是逐步在核心领域站稳了脚跟。
所以,当中国商务部在7月6日正式推出反制措施时,布鲁塞尔的咖啡杯都差点摔碎。新规规定,所有价值超过4500万元人民币的医疗设备采购项目,将排除欧盟企业,而非欧盟企业中,如果产品来自欧盟的比例超过50%,也将被视为“不合规”。
别小看这个4500万元的门槛,折算下来刚好对应欧盟设定的500万欧元标准,反制得刚刚好,滴水不漏。
更妙的是,中国还特意为在华生产的西门子、飞利浦等企业开了绿灯,这不仅避免了误伤,也给了欧洲企业“转身”的空间。
但真正让欧盟感到被“卡脖子”的,是这项政策没有设定期限,也就是说——“什么时候解除?看中国的意思”。
其实早在医疗设备领域开打之前,欧洲就已经在稀土资源上感受到中国的“战略分量”。
今年6月25日,欧盟官员在会议上抱怨“稀土短缺影响严重”,而中国商务部长王文涛的回应冷静又强硬:“我们建立了绿色通道,但合作要看诚意。”
这句“看诚意”有多重?我们简单看一组数据:一架F-35战机,需要消耗大约400公斤稀土材料,其中的钇、镝、铽都赫然在中国4月新公布的出口管制清单上。而这些材料,恰恰是高端发动机、雷达系统的核心原料。
更讽刺的是,五角大楼内部评估发现,美国目前的重稀土储备,撑不过两年。而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导弹生产线,已经因为铽镝断供陷入半停工状态。
你说,这是不是早就埋下了“卡欧洲也卡美方”的伏笔?
从表面看,欧盟是在保护自己的产业,但实际操作上却暴露出明显的“双标”逻辑。
比如法国财政部长在媒体上公开喊话:“必须保护欧洲工业!”可是就在他讲话的同一时间,匈牙利总理欧尔班正好在北京签下了一份巨额新能源投资大单;德国的汽车企业则一边享受着中国20%的市场份额,一边又默认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加征38%的关税。
这让人怎么不怀疑,欧盟是在搞“一边做生意、一边下绊子”的双重标准?而中国的应对,也变得越来越成熟,不是一刀切地报复,而是选择性“精准打击”。
像西门子这种在中国有大量本地化生产的企业,就得到了“豁免”;而那些只想从中国市场赚钱,却配合政治操作排挤中国设备的企业,则实实在在尝到了“被冷落”的滋味。
值得注意的是,在欧盟禁令刚刚发布48小时之内,中国本土企业就迅速出手,展现了出乎意料的应变能力。
比如联影医疗的工程师立马将最新一代PET-CT设备运送到巴西圣保罗医院。据医院方面反馈,这台机器的成像精度和西门子几乎不相上下,但价格却只有三分之一,性价比直接“碾压”。
与此同时,中欧班列正满载着国产的关节镜、内窥镜等设备奔向莫斯科、伊斯坦布尔等地,迅速填补因欧盟禁令导致的市场空缺。
数据显示,仅2024年前五个月,中国对俄罗斯的医疗设备出口就增长了210%。这不仅是一种反制,更是一场“市场替代”的战略布局。
欧盟可能没想到,这场本以为可以“打压中国”的贸易战,反倒揭露了他们自身的尴尬境地。
根据2023年的数据,欧盟对华医疗设备出口总额达到143.4亿美元,而中国对欧盟的出口却只有103.9亿美元。这就意味着,欧盟对中国的出口多出将近40亿美元,反而是中国在“让利”。
这么一笔逆差巨大的买卖,欧盟居然先“掀桌子”?现在回头看,真的是一步错,步步错。
法国干邑酒被征收34.9%高关税后,路易威登赶紧派人谈判,争取到豁免权,前提是要在中国“承诺最低价销售”;但德国医疗器械商就没那么好运了,不仅没有豁免,还眼睁睁看着亿级订单被拦在门外。
这场看似围绕医疗设备展开的贸易摩擦,其实是一场更深层次的“话语权之争”。欧盟的出手,看似为了公平竞争,实则试图通过技术与规则设置,重塑一套更有利于自身的国际贸易秩序。
但问题是,当对手也有足够的产业链、市场规模和资源掌控力时,你能否承受“被反制”的代价?
中国的回应已经很清楚了:不是要搞对抗,而是要对等回应;不是要脱钩,而是要让对方意识到——规则不是你一家定的,游戏要玩,大家得公平坐在牌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