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的越南,刚把日本侵略者赶出去,大家都以为可以松一口气,开始自己的国家建设。不过没过几天,不但法国人想东山再起,连中国国民党也插手进来了。
因此,越南的领导人胡志明说了一句话,让不少人都吃了一惊:宁可被法国当殖民地,也不愿意被中国占领。
要是说,法国在越南统治了几十年,剥削压迫让越南人恨得牙根痒,而中国又跟越南相邻,按理说,双方关系应该更亲近才对。
为什么胡志明宁愿放弃那个“邻居”这个选择,不去选,而偏偏选择迁就那“老仇人”呢?
不是怕法国,是怕“另一种控制”
要弄清楚胡志明的决定,得先回头看看越南和中国之间那段不短的渊源。早在两千多年前,汉朝时期,汉武帝派兵攻占越南北部,设立了个“交趾郡”,也就是说两边的关系早就有几百年的历史了。
进入唐朝时期,情况依旧如此,越南必须听从中原王朝的指挥调度;到了明朝,情况更直接一些,1406年明帝派兵征服越南,整整管理了二十多年的时间。
这些事啊,越南的史书里都记得清楚,民间也都心知肚明。在越南人心里,一旦中国插手,往往不是“帮帮忙就算了”,反倒容易变成“长时间管着”这回事。
说起法国,虽然也是殖民者,但是从1883年占领越南开始,主要还是拿经济实利打算盘,没像中国古时候那样“深度融合”下来。
胡志明这个领袖,阅历丰富,明白这些历史的门道。他年轻时在中越边境搞革命,经常藏身在云南的靖西、北坡一带,靠着中国边民的帮忙,才避免被抓。
这种“依靠”反倒让他变得更提防,一旦和中国(那时是国民党当权)闹得不愉快,不仅藏身之地没了,还可能再次落入“被长期控制”的陷阱。
骨子里的担心,后来成了他做决定时的重要基础。毕竟,对于一个刚打算自主的国家来说,比起担心短时间内被剥削,更害怕长期受控的心结,真的是难以逾越。
两种威胁的本质不一样
1945年日本投降一晃儿,越南局势就变得乱哄哄的。按照盟军的安排,国民党军得往越南北部去接收投降的日军,地点在北纬16度线以北。蒋介石派了个叫卢汉的将军,带了差不多20万人,奔赴那里。
这些国民党军一到越南,立马就占领了河内、海防这些重要城市,名义上是“接收武器”,实际上却没少干预越南内部的事情。
给越南的反共势力输送武器弹药,帮忙训练他们的士兵,还试图让这些人在越南掌控局势。
看得很清楚,国民党就是想把越南变成“自己人地盘”,以后越南的决策都得听他们的。
对胡志明来说,这比法国的殖民更吓人,法国嘛只是为了赚点经济利益,而国民党可不同,他是打算掌控越南的政治中心和军事关键。
再说法国吧,二战一打完,早就筋疲力尽了,国内经济也是乱成一团,想重新染指越南,其实没有太大的底气。
再加上国际社会对殖民政策的支持也不那么热烈了,这下法国要在越南立稳脚跟,只能靠和胡志明谈谈,寻点机会。
1946年3月,海防港发生了一件事情:法国舰队试图强行进去,但被国民党军队开炮驱赶了。这一幕让胡志明心里更着急了,国民党军不打算撤军,法国又想再进来,越南就这么夹在中间,迟早要吃不消的。
这会儿才明白,国民党的“干涉”其实是想“扎根”,而法国的“殖民”是想“捞好处”,两者的威胁本质不一样。到底要选哪个,其实就是在选“哪个更容易摆脱”。
弱国的生存技巧
胡志明从来没有真打算让法国一直统治越南,他那句“宁愿被法国殖民”其实是一种“拖延战术”。一个毕生致力于争取独立的人,怎么可能甘心让殖民者不走呢?
在1946年,他主动跑去法国谈条件,表示愿意让越南加入“法兰西联邦”。
感觉像是在退让,实际上他心里早有盘算:只要法国答应让国民党撤兵,再承认越南拥有一定的自治权,就能为越南争取一些缓冲时间。
果不其然,法国听到这话特别高兴,赶紧跟中国开始谈判,最终中法达成了协议,法国把广州湾等地归还给中国,中国也答应撤军,从越南撤出部队。
到了1946年下半年,国民党军队逐渐撤离越南,胡志明的第一个目标算是实现了。
国民党撤退的那会儿,法国还没赶上完全掌控越南,胡志明那段时间可是忙个不停呢。
他派人到农村推行土地改革,让农民有地干活,老百姓慢慢都开始支持越盟;同时在城市里煽动工人和学生,组建自己的武装队伍,还在北部山区建立了革命根据地。
说白了,他跟法国“妥协”的那几个月,其实是在暗中为抗法铺路。
等越南的实力基本上起来了,1946年11月,法国军队用炮火轰炸了海防,打破了之前的协议。胡志明也正好趁这个机会,发出了《号召全国抗战》的声明,正式跟法国开战了。
这会儿大家才明白,胡志明当初选法国,并不是“认输”或者“低头”,而是用最少的付出,给越南争取了准备的时间。
在大国的夹缝中生存的弱小国家,没有点这样的套路,是撑不到独立那天的。
几十年后回头看:这个选择到底对不对?
从眼前的情况看,胡志明的决定确实没错,要是当初没有让法国“暂时留下”,国民党军队可能会一直驻扎在越南,越南的独立运动也许早就被扼杀在萌芽阶段了。
到1954年的奠边府战役,越南人民军之所以能打赢法国军队,主要是凭借之前累积的实力:在“缓冲期”搞起来的部队、得到的老百姓支持,以及根据地的物资储备,都起到了关键作用。
这场仗结束以后,法国再也没啥底气了,只好在日内瓦协议里承认了越南北方的独立地位。
从长远角度看,这个决定也埋下了一些隐忧,越南虽然北方增长了实力,但南方却被一个亲美的政权掌控者,搞得后头的越南战火也就埋下了种子。
而且,越南对中国的“历史戒备心”还是没完全放下。
在60年代到70年代期间,中苏关系变得紧张以后,越南开始偏向苏联,还在边境上跟中国闹起了矛盾,1979年,中越两国还爆发了一场边境战事。
其实,这背后主要是越南担心中国会插手干预,这种担心,也和胡志明当年做出的选择有着说不清的关系。
不过,讲真,对那会儿的胡志明来说,他能做的,就是在一堆“糟糕的选择”里挑一个“相对没那么糟糕”的。
越南刚刚摆脱日本控制,实力实在太有限,根本没法和中法这两个大国硬碰硬。
他那句“宁愿被法国殖民,也不想被中国占领”,并不是不爱自己的国家,也不是对中国怀有敌意,而是作为一个弱小国家的领导,在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中,为了国家的独立做出的一种最实际的选择。
一直到1975年,越南才算彻底统一。回头看看几十年前的那段历史,才会明白——胡志明当时的决定,可能不是十全十美,但那绝对是当时能想到的,最能保证越南生存下来,最终走向独立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