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70年,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南京举办盛大的宴席款待众大臣。酒过三巡后,他忽然抛出一个难题:“天下之中,谁是奇男子?”众将纷纷应答:“常遇春不过万人之众,却横扫无敌,真是奇男子。”朱元璋笑着说道:“遇春虽是人中翘楚,朕也愿意拜他为臣。可是我不能直接拜王保保为臣,那也是奇男子。”
这段对话里的“王保保”,其实就是元末的将领扩廓帖木儿。这个人让朱元璋非常敬佩,可一直没法真正得到他,是个让人既钦佩又敬畏的对手,一个在元朝灭亡之后依然坚持抗争的悲情英雄。
一、名字的奥秘,汉名字下面隐藏着的蒙古贵族血统
王保保这个名字在汉文化里看着挺普通的,感觉有点土气,但其实,它背后藏着一个蒙古贵族的真正身份。
一直以来,大家都觉得王保保是汉人。早在元末的时候,就有传说说他来自河南沈丘,是汉人,凭着出众的功绩,元顺帝还赐他了个扩廓帖木儿的名字。明朝公布的《谕中原檄》还曾讽刺他,说他忘了中国祖宗的姓氏,反而去采纳胡虏那种禽兽的名字,把它当成了荣耀。
这个误会流传了好几百年,直到1990年,在洛阳出土了元朝翰林学士、太尉赛因赤答忽的墓葬,墓志上写得清清楚楚:“公讳赛因赤答忽,系出蒙古伯也台氏。其先从世祖皇帝平定河南,因留光州固始县,便定居在那里。……配佛儿乃蛮氏……子有三人,长子叫扩廓铁穆迩。”
王保保其实纯正是蒙古族的,出生在蒙古伯也台氏家族里边。他的爸爸赛因赤答忽,是元朝的一位要员,母亲则来自乃蛮部的察罕帖木儿家族,还是她姐姐。他小时候身体不太好,被寄养到舅舅察罕帖木儿家里,成了他的养子。
关于他为什么叫“王保保”这个汉名,主要是因为赛因赤答忽一家长时间生活在中原地区,受汉族文化的影响挺深。他的父亲就是一个“好读书,精通吏事,有远见,善骑射,才能出众”的人,所以为儿子取个汉名也没啥稀奇的。
二、军事天才,乱世中崭露头角的年轻指挥官
在元末乱世中,王保保的军事才能很快就显露出来了。他从小就跟着养父察罕帖木儿,一起镇压红巾军起义,展现出非凡的军事天赋。
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察罕帖木儿派他去运送粮草到京城。这个要紧的事,平时一般都由老将负责,但察罕帖木儿想借机锻炼年轻的外甥。王保保干得挺漂亮,完成了任务,还受到元顺帝的接见,赐了个蒙古名字“扩廓帖木儿”。
转折点真正到来是在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那年六月,察罕帖木儿遇害,被降将田丰和王士诚暗算。军中推举王保保为领袖,人称“小总兵”。他迅速向益都发起攻击,到了十一月,成功攻占了那座城,之后还用田丰和王士诚的心脏祭奠养父。
因为这次打胜仗,王保保得到了元廷授予的“银青荣禄大夫、太尉、中书平章政事、知枢密院事、皇太子詹事”这些职位,还接了养父的兵权。那时候他还不到三十岁,已经算得上元朝最核心的军事领袖之一了。
第三节:党内斗争引发的内耗,导致难得良机的战略失策
王保保拿了大权,可没全心对付起义军,反倒卷入了元朝内部的派系斗争。这和当时元朝的政治局势关系挺大。
到了元朝后期,主要靠两股地主武装力量:察罕帖木儿和扩廓帖木儿父子,以及答失八都鲁和孛罗帖木儿父子。这两支军队,从至正二十、二十一年(1360、1361年)起,在山西一带就不断交手,争夺地盘,打得不亦乐乎。
王保保接手了养父和孛罗帖木儿之间的矛盾,更麻烦的是,这场冲突还牵扯到元顺帝和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的争端。元顺帝站在孛罗帖木儿那边,而王保保则站在皇太子的阵营。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孛罗帖木儿的大军兵临大都城下,皇太子只好往王保保的营地跑。太子还曾想着像唐肃宗那样在灵武自立为帝,可王保保出于忠诚和义气,坚决反对这个想法。
这场内部争斗持续了好些年,错过了南下平定起义军的绝佳机会。那会儿朱元璋和陈友谅正在江南激烈拼杀,要是王保保带兵南下,局势可能都不一样了。可他一心扑在内斗上,结果让朱元璋的实力越发壮大。
四、根基问题,绝非“大根脚”身份难题
王保保一直在元朝官场上遭遇“根脚”出身的难题。所谓“根脚”,是元朝特有的选官方式,主要讲究官员的家世背景,特别是出身的贵贱和族属情况。
元朝推行的“根脚”制度,官位的高低很大程度上看家底和背景。王保保虽然是蒙古族,但家族并不算“硬根脚”,也就是没有那种特别显赫的世家背景,所以在朝中常常被歧视,看不惯他的存在。
据史料记载,王保保当上左丞相后,整天在朝里闷闷不乐,很多朝中大臣都瞧不起他,觉得他不过是个没有背景的官员。这种对出身的偏见,让他在元朝的官场上很难发挥自己的抱负。
他和皇太子的关系变得更差,这让他的地位又一次受到冲击。在护送皇太子回京的路上,奇皇后(皇太子的母亲)打算让王保保带兵挟持元顺帝让位。王保保想在顺帝和太子之间保持中立,得知奇皇后的意图后,在大都城外三十里就把军队解散了。
这次行动让奇皇后和皇太子母子把他放在了心头的怨恨里。王保保在朝中走不动道,只能请求“南还视师”。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闰十月,元顺帝封他为河南王,派他调兵遣将,去“肃清江淮”。
五、北元的顶梁柱,那位始终坚持忠心到底的悲情英雄
元朝覆灭之后,王保保成为北元政权的中坚力量,一直在跟明朝作对。朱元璋几次想拉拢他,但都没奏效。
据《明史》说,朱元璋连续七次写信给王保保,可每次都被“扩廓辄留使者不遣。凡七致书,皆不答”。他还派过王保保的旧部李思齐去劝降,可王保保不仅没答应,反而把李思齐一条手臂砍了,算是回敬。
由此可见,朱元璋对王保保的重视和赏识非常明显。据记载,他有三件遗憾事情:一是没有拿到传国玺,二是没有把王保保活捉到,三是元太子(爱猷识理达腊)消息全无。在朱元璋心中,王保保的地位特别重。
为了怀柔王保保,朱元璋可是下了不少工夫。在他巡查河南的时候,还曾特意谕祭察罕帖木儿的墓;到了宣光元年(1371年,洪武四年),又把王保保的妹妹嫁给了秦王朱樉。这点操作,彰显出朱元璋对王保保的重视和宠爱。
王保保最出彩的战绩,得数在宣光二年(1372年,洪武五年)那场战役中,他击败了徐达的北伐军。那阵子,明朝调了徐达、李文忠、冯胜三路大兵,目标直指“永清沙漠”。
王保保用了个诱敌深入的策略,把徐达的军队引到和林,然后联合部将贺宗哲,一起反击,结果大获全胜。东路的李文忠也惨遭失败。这一战让明军好几年都不敢轻易进入漠北。
六、争议疑问,历史评价的两重性
王保保的历史声名挺复杂。一边呢,他被认为是元末最出色的军事家之一;另一方面,他也因为几次战术失误挨批评。
王保保最受争议的地方,就是他太过于专注于元朝内部的党争,结果错失了南下平定起义军的最佳时机。当朱元璋和陈友谅等人在江南激烈攻战的时候,王保保正忙着跟孛罗帖木儿等人内耗,这样一来,朱元璋就能毫无顾虑地扩大自己的势力。
还有一个引发争议的问题就是他的民族身份,虽然考古证据已经显示他是蒙古族,但一直以来,人们都把他当成汉人,而且还是为元朝服务的,所以在汉族文化圈里,他经常被打上负面标签。
明初写的《元史》对王保保的评价挺矛盾的,一方面承认他的军事能力不错,另一方面又指责他没能全力挽救元朝的局势。
王保保的军事天赋确实不用多说,从小就出身军门,接受过严格的军事锻炼,再加上汉、蒙古和维吾尔三种文化的熏陶,让他在带兵打仗的时候,能灵活运用各种战术招数。
朱元璋最为人熟知的评价是:“王保保凭借铁骑精兵,猛踞中原,他的志向几乎不输曹操。要是有像攸、彧这样的谋士,再配上辽、郃这样的猛将,难道我还能高枕无忧吗?”这话里,朱元璋其实暗示着,如果有更强的谋士和猛将帮衬,王保保还能走得更远,成就更大的事业。
金庸笔下汝阳王之子这个形象,算是个颇具特色的人物。他身上既有王室的尊贵气质,也带点江湖豪放的气派,既聪明又机警,行事常带点谦逊但又不失英气。这人物的性格复杂多面,既有一些王者之风,又藏着少年情怀,令人印象深刻。
王保保在各种文学作品里最出名的形象,就是金庸的《倚天屠龙记》里赵敏的哥哥。金庸大多还是挺尊重历史的,不过在一些细节上也做了点艺术加工。
在小说里,王保保是元朝汝阳王的儿子,也是赵敏(敏敏特穆尔)的哥哥。汝阳王的原型其实是察罕帖木儿,也就是王保保的养父。
金庸笔下的王保保形象和历史中的王保保挺相似的。书里说他是蒙古贵族,手握兵权,还跟明教起义军作对,这些都基本符合历史上他当时的身份和经历。
不同版本的影视剧里,王保保的形象各有不同的特点。在2019年那版《倚天屠龙记》中,孙亦凡演的王保保,跟张翠山长得挺像的,造型一看,挺容易让人搞不清是谁。
2022年,王晶拍的《倚天屠龙记之圣火雄风》里,叶项明扮演的王保保,那个蒙古王爷的打扮真是特别又很有范儿,带领众人气场十足,眉眼间的细节处理得挺到位,演技也挺不错的。
在《山河月明》这部剧中,王保保由张光北饰演,塑造了徐达的对手形象,突显出他被认为是“元末朝廷的希望”。
在文学作品中,王保保的形象虽源自历史,但常常经过艺术加工,和真正的历史人物还存在差异。想了解真正的王保保,得靠历史资料去查阅。
第八章,结局篇:北元的梦破灭,消逝殆尽。
王保保最后在洪武八年(1375年)八月,在金山的哈剌那海衙庭去世。这个消息也意味着北元的抵抗力量彻底告一段落了。
王保保一死,北元就失去了最关键的军事领袖,打起仗来也难再对明朝造成实质性的威胁。元昭宗曾评价他,让元朝“几于中兴”,这也说明了他在北元政权中的重要作用。
王保保这一辈子挺精彩的,满满的传奇色彩。作为蒙古贵族,在元朝快崩溃的时候,他勇敢站出来,想要挽救那个王朝的命运;他的军事本领真是厉害,屡次打败明军;他也非常忠诚挺韧,就算元朝已经灭亡,他依然坚持抵抗到底。
朱元璋对王保保的佩服和惋惜,也显示出这位元末将领的不凡才干。明太祖曾感叹:“吾不能臣王保保,其人奇男子也!”这话也成为了对王保保历史地位最有力的评价。
王保保的经历不仅是一段个人的传奇,也折射出元明交替时期的历史变迁。尽管他一腔努力无法逆转元朝覆灭的大势,但他的军事天赋和忠诚品质却在历史上留下一笔浓重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