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有个说法特别火:“公务员、事业编社保按顶格300%交,花的可都是财政的钱!”这话乍一听,很容易让人觉得体制内的人享受着特殊待遇,心里难免犯嘀咕。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今天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
先给大家吃颗定心丸,我国社保缴费基数是有明确上下限规定的,不管你是企业职工、公务员还是事业编人员,都得按这个标准来。下限是当地上年度全口径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的60%,上限是300% 。工资低于下限,按下限缴;高于上限,按300%封顶;在60% - 300%之间,就按实际工资缴。这就好比一场跑步比赛,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上,规则对所有人都是公平的。
说公务员、事业编都按300%缴纳社保,这其实有点高估他们的收入水平了。要知道,想按300%缴纳,工资得达到当地社平工资的3倍呢!假设某地月平均工资7000元,那月收入得21000元以上才行。但实际上,绝大多数公务员(厅级以下)月收入根本达不到这个数。就拿福建省2023年的数据来说,全省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平均缴费基数才8950元,连当地基数上限的37%都不到,按300%上限缴费的人员占比还不到0.35% 。这些高缴费基数的,大多是省级机关高级技术岗、高校教授或科研院所核心研究员,普通公务员和事业编人员可达不到这个水平。
既然不是普遍现象,那“300%缴纳”的传言是怎么来的呢?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有人把“社保”和“职业年金”搞混了。公务员和事业编除了基本社保,还有职业年金,这是补充养老保险,单位按8%、个人按4%缴纳。职业年金能让他们退休后多领一份钱,结果就有人误以为是社保按300%缴纳的结果。这就好像把苹果和橙子搞混了,明明是两种不同的东西,却被当成了一样。
二是“以偏概全”。有些人看到身边个别体制内高收入者社保扣得多,就以为体制内人员都按300%缴纳。这就好比看到一只天鹅是白色的,就说所有天鹅都是白色的,显然不合理。每个群体都有收入差异,不能因为个别现象就给整个群体下结论。
三是部分企业未足额缴纳社保。一些企业为了降低成本,没按员工实际工资缴纳,而是按最低基数60%缴纳。一对比,看到公务员和事业编按实际工资足额缴纳,就误以为他们是按最高标准缴。这就像两个学生,一个明明考了60分,却只报30分;另一个考了80分如实说,结果就被认为考了满分,实在是冤枉。
其实,公务员和事业编人员的社保缴纳,主要分三种情况。工资在正常区间,即个人上年度月平均工资在当地社平工资的60% - 300%之间,就按实际工资作为社保缴费基数,这是最常见的情况。工资低于下限,比如刚入职事业单位的人员,试用期工资可能低于当地下限,那就按下限缴纳。只有工资超过社平工资300%的极少数人员,缴费基数才会按上限核定,但这在公务员和事业编群体中比例很低。
所以说,公务员、事业编社保按300%缴纳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大家都是在同一套制度下参保缴费,遵循相同的规则。我们看待问题还是要多了解实际情况,别被一些没有根据的传言误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