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大女博士相亲角谈彩礼引热议:不要彩礼可以,孩子必须跟我姓,你嫁过来?

2025-09-11 23:22 133

成都人民公园相亲角的一段采访视频引发全网讨论 —— 四川大学在读女博士黄同学在被问及婚姻彩礼问题时,明确表达了自己的立场:“男方条件好可多给彩礼,条件一般可少给,但一分不给不行;要么支付 20 万彩礼,要么男方入赘、孩子随母姓,届时我也可向男方支付彩礼。”

这段言论既获得部分女性群体的认同,也遭到不少男性的反对,甚至引发关于 “高知女性婚恋观”“彩礼本质” 的广泛讨论。抛开情绪争议,从客观角度梳理各方立场与现实背景,或许能更清晰地看到这场讨论背后的核心问题。

女博士的立场:基于个人条件与性别现实的 “公平诉求”

从黄同学的表述中,可梳理出她提出该条件的两个核心依据,均与现实因素相关。

其一,是个人经济能力带来的 “议价底气”。她提到 “自己一年能挣二三十万”,这一收入水平不仅高于国内多数职场人(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 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 3.9 万元,城镇职工平均工资约 11 万元),也意味着她无需依赖婚姻改善经济状况,因此更倾向于在婚姻中争取符合自身预期的 “对等条件”。

其二,是对女性婚姻成本的考量。她特别提到 “女性结婚生育会有 1-2 年工作真空期”,这一观点并非个例 —— 人社部曾发布调研,约 45% 的已婚女性表示生育后职业发展受到影响,包括晋升机会减少、收入下降等。在她看来,彩礼某种程度上是对女性这部分 “隐性成本” 的补偿;若不收取彩礼,则通过 “入赘随母姓” 的方式,让男方在家庭角色中承担更多 “传统女性” 的责任,以此实现她眼中的 “公平”。

此外,她提到 “古代有三书六聘,现在不应无彩礼”,则反映出部分女性对 “婚姻仪式感与尊重” 的追求 —— 在她们看来,彩礼并非 “卖女儿”,而是男方对婚姻重视程度的一种体现,这与传统婚恋文化中 “男方需主动付出” 的观念一脉相承。

男方的反对:聚焦 “条件对等” 与 “现实压力”

针对黄同学的言论,男性群体的反对声音主要集中在两点,同样具有现实合理性。

一方面是对 “条件公平性” 的质疑。不少男性提出 “过去女性嫁入男方随夫姓,如今要彩礼却不提随夫姓”,本质是认为 “权利与义务应对等”—— 若女性要求男方支付彩礼以补偿生育成本,那么男性是否也可要求女性在家庭角色、姓氏归属上做出相应让步?此外,部分男性认为 “孩子随谁姓应协商决定,不应与彩礼直接挂钩”,将姓氏与金钱绑定,会让婚姻变得 “功利化”。

另一方面是彩礼金额的现实压力。对于多数普通家庭而言,20 万彩礼并非小数目 ——2023 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 2.3 万元,一个农村家庭需近 10 年纯收入才能凑齐 20 万;即便城镇家庭,也可能需要动用积蓄甚至借款。因此有男性表示 “不是不愿给彩礼,是 20 万超出了承受能力”,更希望彩礼金额能根据家庭实际情况协商,而非 “一刀切”。

还有部分男性对 “入赘” 持抵触态度,这与传统 “男婚女嫁” 的观念有关 —— 在多数男性成长环境中,“入赘” 被视为 “失去家庭主导权”,甚至会承受社会舆论压力,因此即便接受 “孩子随母姓”,也可能不愿接受 “入赘” 的名义。

父母的顾虑:高知女性婚恋困境的社会缩影

黄同学的经历,也间接印证了部分父母 “不愿女儿读博” 的现实顾虑 —— 并非反对教育,而是担心女儿因 “见识提升、自主意识增强”,在婚恋市场上 “选择变窄”。

现实中,高知女性的婚恋困境确实存在:教育部数据显示,2023 年全国女博士占比约 52%,但 30 岁以上未婚女博士比例超过 40%。背后原因包括:高知女性对伴侣的学历、收入、三观等要求更高,符合条件的男性群体范围相对较窄;部分男性对 “学历高于自己的女性” 存在心理压力,不愿主动接触;以及像黄同学这样,因自身条件优越,更不愿在婚姻中 “妥协让步”,导致匹配难度增加。

这种顾虑并非 “封建思想”,而是父母基于 “希望女儿有稳定家庭” 的朴素愿望 —— 在多数父母眼中,“婚姻幸福” 与 “学业成功” 同等重要,若女儿因 “挑拣” 导致婚恋推迟,甚至单身,他们会产生担忧,这也是普通家庭普遍存在的心态。

争议核心:婚姻中的 “公平” 与 “协商”,而非 “非此即彼”

从客观角度看,这场争议的本质并非 “彩礼该不该要”“孩子该随谁姓”,而是 “婚姻中的公平如何定义” 以及 “双方如何通过协商达成共识”。

黄同学的观点代表了部分独立女性的诉求:在婚姻中,女性不应再单方面承担生育、家庭的隐性成本,男方需通过物质(彩礼)或角色(入赘)做出补偿,以实现 “权利义务对等”;而男性的反对,则反映出他们对 “传统婚恋模式变化” 的适应过程,以及对 “经济压力”“角色认同” 的现实考量。

事实上,在现实婚恋中,多数家庭并未陷入 “非 20 万彩礼不可” 或 “坚决不入赘” 的极端 —— 更多情况是双方根据经济条件、家庭观念协商:有的家庭将彩礼作为小两口的购房首付,有的家庭约定 “第一个孩子随父姓,第二个随母姓”,有的家庭则选择 “无彩礼无嫁妆,共同奋斗”。这些案例的共同点,是 “双方都愿意为婚姻让步,而非固守己见”。

结语:婚恋没有 “标准答案”,适合彼此才是关键

川大女博士的彩礼言论之所以引发热议,正因它触及了当下婚恋市场的核心矛盾 —— 传统观念与现代独立意识的碰撞,物质诉求与情感需求的平衡。但无论支持还是反对,都应看到:婚恋没有 “统一标准”,20 万彩礼并非 “拜金”,不愿入赘也并非 “大男子主义”,关键在于双方是否能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达成共识。

意昂体育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

意昂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