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手上那点儿可怜的工资,是不是总在“到账三秒蒸发”的循环里兜了个圈,又悄没声地溜走了?
工资刚入账那会儿,手机一震,数字变大,一阵子小窃喜,紧接着房租、物业、娃的补习班收割车一辆接一辆,跟躲不过的高速收费站似的,愣是一分不剩。
有人说,不如搞点投资,幻想着钱生钱,炒股也好,买点什么理财也罢,搞不好赔得心肝疼;索性留在银行吧,利息低得像个笑话,踩都踩不死通胀这只老怪兽。
怎么选都像个死结,是不是很心塞?说实话,谁还没这么想过。
但你听说过“基金定投”吗?绝了,就是网上锤子大V、理财大佬不厌其烦地念叨的游戏规则——选好一只靠谱的基金,设置自动扣款,每月(或者每周,反正规律点)从你那点工资里切下来一小块,瞄准一只基金扎扎实实买下去。
网上有玩笑调侃,说这种操作等于“人品攒钱式”理财,完全不考验你的智商和运气,就是机械地扣钱、机械地买,久而久之,钱自己会学会翻跟头。
这说得有点夸张,不过吧,还真有点道理。
懒癌患者、阳光普照户型的月光族、连哪天是双休日都不记得的人都能用。
不用挑时机,不用整天死盯APP刷新率。
其实啥意思?
它就是“定期、定额,反复买同一只基金”的一种自动攒钱方案。
比如每月到手工资后,设置自动扣1000块,杀进沪深300指数基金。
不用脑子、不费心,你的钱悄悄地变成了份额。
讲点进阶的,为什么老有人推荐“定投”这种懒人方法?
其实这里头有窍门:第一重buff,“被迫”存钱。
别小看这一步。
说白了,强制把钱藏起来,给自己的手剁个小尾巴,让“今天赚多少明天全花掉”的拖延症立马见好。
有些人说有钱了再投资,不如下一秒买奶茶、剁手淘宝、朋友聚餐。
结果?
还是啥都没剩。
定投搞自动扣款,你还真就不觉得少那点,日积月累,养成“暗中存钱”体质。
再就是自动做“市场时间分散”。
市场跌了,那每月固定的1000块能买到更多份额,跌得越猛,“薅羊毛”能力越强;市场涨了,买入份额自然就会少。
用个通俗话解释,叫“捡便宜”。
这比自己手忙脚乱试着逢低抄底、逢高卖出强一百倍。
你猜哪天是最低,哪天是最高?想多了。
基金定投,全靠算法把你心里的贪婪和恐惧堵住,买在低点拉长平均成本。
有杠精可能坐不住,说我直接砸10万进去涨一波,不比你定投赚得快?
那咱来点硬核的数字。
如果2018年1月那会儿你一次性买下10万块沪深300指数,到2021年1月出场是32%收益。
听着还行对吧?
但你要是拿这10万分摊三年,每月定投2500元,同样时间一算,收益直接给你涨到45%。
那13%的差额,就是2018年股市大跌时你没慌,反倒每月慢慢拣低价筹码,等2019市场回暖那会儿,一下子全部回血,还带点小暴击。
这种案例不是鸡汤,是历史价格实测,数据不会骗人。
但别想着定投永远收益爆表,遇上持续阴跌一两年,可能也是要坐点冷板凳,但“胜负手”不是一朝一夕。
那怎么知道自己的定投到底薅了几个羊毛?
有公式,不过别怕,咱拿具体例子说话。
假定你每月投1000元搞基金,连着投六个月,基金那会儿净值分别是1.0、1.1、1.2、1.3、1.4和1.5。
到最后一个月赎回,净值爬到1.7。
咱来算一下,一共买多少份额?
1000÷1.0+1000÷1.1+1000÷1.2……以此类推,凑足4892.61份。
平均下来,每份成本1.23元。
到赎回那会,赚多少?
(1.7-1.23)×满手份额,差不多2299.53元。
半年投入6000块,赚了将近2300,收益率38%左右,折成年化12.8%多点,是不是比银行利息那点灰尘管用?
别冲动哈,这里有手续费这回事。
申购要1.5%分润、赎回费再来0.5%,两头都要,而非你以为的“无本买卖”。
实际这么一扣,你的净收益得少个一百出头。
小秘诀奉上:别傻傻地选高费用A类份额,盯紧那没申购费的C类,不然就用持满两年免赎回费的基金,少给中介送钱。
现在你明白原理了?
行,进阶操作也得学点。
要是你刚入门,咱不求多花哨,老老实实搞定投就好。
每月搞也行、每周弄也成,两者拉长后结果差不多,看着账户波动块头小的,心理安慰感更强。
如果你心里有目标,比如老了想有点养老钱,最笨但最靠谱的思路——“目标日期投资”:
公式也简单,100减去当前年纪,就是你要配置进股票类基金的比例。
人到中年了?
股票60%,债基40%,逐年慢慢调整比例,越临退休,股票系统越轻。
这方法,是被无数财务自由达人反复安利的——佛系,但稳。
觉得自己老司机了?
那也有高端玩法,叫智能增强定投。
资产涨跌,本质还是被估值影响。
比如看指数PE,低于历史30%分位的,大胆加倍买,多攒便宜筹码;高到70%分位数时,不如先歇歇脚。
同理,拿指数“250日均线”探底,低于年线5%的猛投,高于5%就把投入砍一半。
有实盘基金老板玩这招,把最大回撤从32%干到19%,跌得没那么心疼,反而涨起来步步攀高。
也是一点都不玄乎。
钱多咋办?分散投资这一课没法跳。
安排个“核心+卫星”战略:
60%捆死宽基指数(沪深300,别问买哪个),稳定基本盘;30%撒点到科技、医药等赛道基金,搏个高成长的大腿;最后10%路子野点,买QDII(纳斯达克100),万一A股不行时海外给你兜底。
2019年到2021年,这路子跑下来,年化收益干到21%,单一宽基只赚15%。
能不能稳准狠?试了才知道。
但无论什么花式,总不能全凭感觉,得有标准。
第一,别选波动率低的基金。
年化波动率低于25%的,那叫“猪一样稳”,你洗澡水都冒不起波澜;
第二,盯住基本面好的长期成长行业,别碰煤、钢一类周期刚需股,消费、医药、科技这样的细水长流才是家底。
第三,挑基金规模,太小怕清盘跑路,太大“狗熊掰棒子”,船大难掉头。
50亿到200亿的主动基金,恰到好处。
遇上股市一顿阴跌,别慌。
恰恰这种低迷市道是你放大招的时候。
历史数据显示,只要市盈率跌到一定低位冷酷入场,3年稳赢概率超过九成。
别总痴心幻想涨起来才想买,那是韭菜的生死轮回。
还有止盈,别栓死最高点,用“分批止盈法”,利润稳稳落袋。
赚到目标收益,卖掉一半,后面每涨一点再继续批量止盈,等到市场神仙不再眷顾时,你都“钱袋鼓鼓”。
分红呢,别贪那点小现金红包,选“红利再投资”,你会见识什么叫复利爆发力。
有只分红年化3%的基金,靠再投资,20年收益直接横甩41%。
存银行?不能比。
风险管控不能怠慢。
真遇到组合大回撤超过15%,别死磕。
先暂停,理清楚基金是不是“变味”了:
换了经理、行业彻底吃草,记得第一时间撤离,别让亏损变成深坑。
定投的钱必须是闲钱,不短期急用,否则大概率半山腰止损,割肉哭晕在厕所那种。
每半年回头查账,基金规模是不是暴涨变质,费率是不是给你偷偷升高。
好基金也会变“步履蹒跚”的坏资产。
值得吐槽的坑太多。
有人自以为基金定投买完就不用管,回头发现三个季度表现吊车尾。
消费基金、科技基金,市场风向一变,三连败,留它做什么?果断换。
再有人呼吁市场跌了拼命加倍,殊不知,得看估值重复低点才有用。
别急眼,人有钱想玩大点?
那就50%资金定投稳中求进,剩下的等极端低位单笔入场加仓。
这才叫高手之道。
说到底,基金定投最大的魔力,并不是它能帮你躲避所有风险,也不是什么稳赚不赔的神话。
而是,它拿走了你投资时最“反人性”的部分——犹豫、盲目冲动、自以为是的小聪明。
你只管机械地扣钱、机械地买、多点耐心。
剩下的交给复利和时间的朋友,真不亏。
巴菲特当年都拍胸脯保证,啥也不懂的普通人,定期持有指数基金,都能吊打不少专业投资者(当然是拉长时间看)。
也没谁直接否认。
对咱们普通人、尤其被“生活暴击”过的中年人,谁说不是一剂定心丸?
每月一点点,不用折腾、不用冒进,几年回头看看账户,稳稳一笔钱趴着,养老、孩子学费、理想奋斗,岂不乐哉?
别等永远最好的时机,别一直靠想象,慢慢试起来,选只好基金,每个月1000,自己也许就能体验“躺赚”的滋味!
就这么说吧,下个月账单到手之前,你不妨给自己个试错的机会。
谁知道,下个5年你的故事,是不是靠这点点小坚持写出新花样?
聊聊你会不会入坑基金定投?你最怕哪块被割韭菜?大胆评论说出你的故事~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传播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新闻内容。如有侵权投诉,将依法依规核查并回应。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