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越南国家防务部门对外传达消息,越南军方已于20日正式成立炮兵导弹司令部,由越南人民军总参谋长兼国防部副部长阮晋强大将主持成立仪式。根据目前掌握的状况,这个炮兵导弹司令部很可能是将之前由陆军炮兵管理的导弹部队独立出来,变成一个单独的兵种。
在那个仪式上,大将特别提到,憑借炮兵兵种近80年的建设和作战传统,再加上当前的战略局势和决心,炮兵-导弹司令部的全体官兵一定能圆满完成各项任务。这话一说,咱们可以合理推测,越南的导弹部队很可能会变成一支“战略兵力”,不会再归陆军管辖了。其实,这跟以前咱们的“第二炮兵”挺像的。那时候,二炮虽然穿着陆军制服,但实际上已经不由陆军指挥了。到了2015年,二炮被改组为火箭军,成为第四个军种,算是从一个兵种跃升到独立的战略力量了。
越南采用二炮这种独立兵种模式,而不采用火箭军这种独立军种模式,应该还是跟越军的导弹部队的规模和装备情况有关系。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对越南导弹部队的起源和发展做一个简单的梳理:
越南的导弹部队起源于上世纪70、80年代,那时候苏越关系倒是真热络。苏联为了增强自己的势力和军事影响力,看上了自然条件得天独厚的越南金兰湾。为了让苏联太平洋舰队在那一带行动得更自由,苏联把一些还算不错的“飞毛腿B”短程导弹给了越南。这些导弹射程大概在300公里左右,但误差也有300米左右,基本上只能在附近秀秀威风罢了。
不过,平时对弹道导弹一窍不通的越南来说,这些导弹简直是捡到宝,没多久就靠着它们组建了陆军的导弹部队。到1980年头,越南陆军的炮兵第380导弹旅和第490导弹旅相继成立,这两个旅一直是越南为数不多的导弹力量。当时,苏联还派出不少技术人员和顾问,帮忙搞建设,为越南的导弹部队提供了不少帮助。
从规模来看,苏联向越南供应的导弹数量应该不算太多,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的数据是,越南一共拿到了4辆发射车和25枚导弹。英国牛津的鱼鹰出版社出版的《飞毛腿弹道导弹及发射系统 1955-2005》里提到:1979年,苏联给越南提供了12辆发射车和几枚飞毛腿弹道导弹。现在业界普遍觉得,后者的说法可能更靠谱一些。
可能越南自己都没想到,越南导弹部队在出道的那一刻就达到了巅峰。回想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到现在,整整四十年光景,越南的导弹部队不仅没啥大的突破,反而出现了不小的倒退。苏联解体之后,越南失去了最关键的外援,两个导弹旅的运转压力也变得越来越大。更别说,“飞毛腿B”导弹本身就是冷战早期的产物,已经过时得很。到1997年时,越南最终把第380导弹旅裁撤了,把它改成了专门存放导弹零件和发射车的K380仓库部队,主要是为了向第490旅提供后勤保障。
目前,越南手头的导弹力量,也就剩下一个第490旅,导弹发射车大概也就勉强能维持在两个数左右。光靠一个旅的兵力,要想撑起一个独立的军种,显然还远远不够,成立个兵种其实都算勉强。除了兵力规模不大之外,越南导弹部队的技术水平其实还挺落后的。
“飞毛腿B”导弹实际上是一款技术比较落后的武器,甚至连也门胡塞武装可能都不愿意用。这种导弹不仅射程有限,而且突防能力用现在的角度来看也不算强,发射前的准备时间也挺漫长,要花不少时间进行推进剂和氧化剂的加注。总的来说,这类导弹在现代战场上,生存能力可以说差强人意,攻击效果也算不上特别出色。
不过,既然越南组建了专门的导弹部队,也许意味着他们已经下定决心,要扭转部队落后的局面。之前有些消息说,越南从以色列引进了射程在150公里左右的160毫米和306毫米火箭炮,估计是为了增强导弹部队的战斗力。不过,让人挺意外的是,越南似乎只买了发射器,没有买火箭炮的运载车。据说这是因为价格太贵,单车的采购价大概在300万美元左右。
未来,要是越南以现有的地490导弹旅为核心,建立新的导弹部队,再把K380仓库的导弹旅建制给恢复过来,越南的导弹部队规模可能会很快壮大。关于装备不足的问题,等俄乌冲突结束后,越南说不定还能从俄罗斯那边得到帮衬。比较靠谱的打算,是引进一些俄制的伊斯坎德尔导弹,作为基础,然后逐步发展和升级新型导弹。至于那些老旧的“飞毛腿”,提前退役,算是明智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