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第四艘航母的讨论,近期在网络上达到了一个新高度。各种消息真真假假,让人眼花缭乱。尤其是“水泥航母”上一些看似自相矛盾的设计,更是让无数军迷和分析人士陷入了深深的困惑。一个核心的矛盾点,直接挑战了我们对现代航母设计的基本认知。
种种迹象都将这艘尚未公开的“19号大船”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今年以来,外媒对其建造进度的报道从未停歇,尽管我国官方始终未予证实,但通过流出的卫星图像和照片,一些令人振奋的细节正逐渐浮现。
巨兽的核动力猜想
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其可能采用的直壁设计。这种设计在美英航母上已经得到验证,它能显著扩大舰体内部的机库容积,让航母搭载更多舰载机,并极大优化甲板下的调度效率。这是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暗示着设计理念的又一次飞跃。
然而,直壁设计并非没有代价。它会增加航母在水下的航行阻力,这意味着对动力系统的要求将变得极为苛刻。传统的蒸汽动力恐怕难以胜任,这就让采用核动力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如果说直壁设计是对动力系统的考验,那么另一个传闻中的数据则直接将这艘航母的体量推向了巅峰。
有消息称,其水线宽度可能达到了惊人的42至43米。作为对比,美国海军最先进的福特级核动力航母,水线宽度也仅为40.8米。更大的水线宽度,意味着甲板的全宽可能超过82米,甚至奔着84米去。如此一来,其满载排水量很可能逼近甚至达到12万吨的级别,比福特级还要大上一圈。为了满足未来歼50这类六代机的上舰需求,这样的尺寸冗余显得合情合理。
一个烟囱带来的逻辑死循环
当直壁设计、12万吨排水量这些信息都指向核动力时,“水泥航母”上的一个关键设计却让所有推测都陷入了僵局。卫星图像显示,这艘航母的舰岛采用了后置设计。这本该是核动力航母的又一个铁证。
常规动力航母,不论是烧油的蒸汽轮机还是燃气轮机,都需要巨大的烟道来排烟。这些烟道贯穿船体,决定了舰岛只能布置在船体中部,以便于管路汇集,所以我们看到的福建舰、美国的小鹰级,舰岛都在中间,后面拖着一个大烟囱。
只有核动力航母,因为它没有废气排放的需求,才能将舰岛根据甲板布局的需要灵活移动。法国的戴高乐号是前置,而美国的尼米兹级和福特级为了优化起降区,都选择了舰岛后置。因此,“水泥航母”的舰岛后置,本应是采用核动力的实锤。
然而问题来了,在这个后置的舰岛上,竟然清清楚楚地出现了一个烟囱。这就把人彻底搞蒙了。核动力航母根本不需要烟囱,而常规动力航母的舰岛又不可能后置。这两个设计特点在一艘航母的模型上同时出现,形成了一个无法解释的逻辑闭环,简直就像那个“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古老难题。
跳出思维定式的答案
面对这个难以自洽的矛盾,网络上涌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解读。第一种观点认为,这可能是一种“核常混合动力”方案。这种推测并非空穴来风,法国的戴高乐号航母就是先例。它除了两座核反应堆,还额外安装了四台柴油机作为辅助动力,以弥补其核反应堆功率不足、航速上不去的短板。
这种解释听起来似乎能把烟囱和核动力联系起来,但对于一艘追求顶尖性能的12万吨级航母而言,似乎又有些多此一举。另一种可能性,最近也传出了搭载四台燃气轮机和十台柴油机的全燃动力方案,让人不禁联想到英国女王级航母的超级放大版。
不过,还有第二种解释,这种看法似乎更具说服力。它认为,我们可能都想复杂了。“水泥航母”上的这个奇怪舰岛,或许根本不代表第四艘航母的最终设计。它可能只是一个多用途的测试和评估平台。
换句话说,这个陆地模型承担的任务,可能远不止为一艘航母服务。舰岛后置的设计,或许是在为第四艘航母进行气动和电磁兼容性测试;而那个突兀的烟囱,则可能是为了测试下一代大型两栖攻击舰(例如传闻中的077型)的排烟系统和热信号管理。如果这是一个“一鱼多吃”的试验平台,那么所有看似矛盾的设计就都能得到合理的解释了。
笔者以为
在我个人看来,第二种解释的可能性无疑更大。将多种不同舰艇的关键子系统放在同一个平台上进行测试和验证,是一种非常高效且经济的做法。这不仅能节省成本,更能加快研发进度,同时还能起到一定的战略迷惑作用。
单纯纠结于舰岛后置和烟囱的共存问题,确实容易钻进牛角尖。如果我们跳出这个思维定式,将它理解为一个模块化的综合测试设施,那么一切就豁然开朗了。
当然,所有的猜测都只是猜测。关于第四艘航母的动力配置和最终设计,目前依然笼罩在迷雾之中。或许我们只需要再耐心等待两到三年,等到船坞中的钢铁框架初具规模,舰岛是居中还是后置,有没有烟囱,届时一切都将水落石出。到那时,关于它的吨位、设计和动力系统的所有谜团,都将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