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叶飘香时:钟山烟农的丰收密码
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广西贺州市钟山县的烟田里已是一片忙碌。
烟农老廖弯着腰,手指轻轻拨开烟叶,眯着眼打量叶片的成色。
“这片叶子再晒两天就能摘了,今年老天爷虽然脾气怪,但烟叶长得不赖!”他咧嘴一笑,汗水顺着晒得黝黑的脸颊滑落。
不远处,满载烟叶的三轮车“突突”地驶向烤房,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青草香和隐约的甜味。
“流动课堂”开进田间地头
“老廖,你这炉烟叶要是再晚半天摘,烤出来准发黑!”技术员蒋金沂蹲在田埂边,捏着一片烟叶对围过来的烟农们比划。
今年钟山的天气像打翻的调色盘——春旱让烟苗差点渴死,夏雨又来得又急又猛,不少老烟农都直挠头。
钟山县烟草局索性把培训搬到了地头。
烤房旁、田垄边,技术员举着烟叶当教具,手把手教农户怎么看叶龄、辨色泽。
“以前听课打瞌睡,现在看着自家烟叶学,连我婆娘都能说出门道!”烟农雷利飞边说边模仿技术员的手法,惹得众人哄笑。
夜幕降临后,微信群里更热闹——“蒋师傅,我家烤房温度忽高忽低咋办?”“别急,拍个视频我看看!”一条条语音回复伴着“叮咚”提示音,在深夜里点亮手机屏幕。
烤房里的“急诊医生”
“哐当!”公安镇的烤房突然传出异响,廖文枝急得直跺脚。
去年就因为设备故障,一炉烟叶全烤成了“黑炭”,损失大几千块。
没想到这回,维修队不到半小时就扛着工具箱冲了进来。
“风机轴承老化,换新的就行!”领队的小伙子满手油污,却笑得轻松。
这支由烟草局组织的“烤房急诊队”,今年已救了二十多炉“危在旦夕”的烟叶。
他们甚至给每座烤房建了“健康档案”——从加热管到温控器,连电路老化隐患都标得清清楚楚。
最让烟农安心的是,电力局和气象局也成了“编外队员”。
雷雨天来临前,预警短信总比乌云跑得快;供电所的检修车更是常年在烘烤工场附近转悠,生怕跳闸耽误了“黄金烘烤期”。
“比亲儿子还贴心”的服务
珊瑚镇的独居老人陈阿婆今年第一次种烟,看着满田烟叶发了愁。
没想到采收季第一天,七八个穿红马甲的志愿者就涌进了她家地里。
“阿婆您歇着,编烟我们熟!”年轻人手脚麻利,半天功夫就把烟叶整整齐齐挂进了烤房。
老人攥着技术员的手直念叨:“你们比电视里演的还靠谱!”
这样的场景在钟山并不少见。
烟草局的24小时服务热线成了“烟农110”,从半夜烤房熄火到清晨采收疑问,电话那头永远有人应答。
更让烟农暖心的是,技术员会根据每家的烟叶状况“开小灶”——虞胜保家种的是新品种,技术员连着三天蹲在烤房外记录数据,硬是帮他摸索出独有的烘烤曲线。
当金灿灿的烟叶出炉时,这个沉默的汉子突然红了眼眶:“这哪是烤烟,分明是烤钞票啊!”
质量把关的“火眼金睛”
“大家摸摸看,老虞这烟叶像不像绸缎?”在回龙镇的品鉴会上,农艺师卢永军举起一束烤烟,叶片在阳光下泛着琥珀色的光泽。
如今钟山的烟农都认准一个理:宁可少烤十斤,不能降半分品质。
烟草局的质量巡检组堪称“魔鬼考官”——他们随身带着色卡和湿度仪,随机抽检时连叶脉的韧性都要测试。
但烟农们却心服口服:“去年张婶赌气不按标准烤,结果每斤少卖两块多,今年她比谁都认真!”这种严苛换来了真金白银:今年钟山上等烟比例同比提升15%,收购价创下五年新高。
暮色中的烤房依然灯火通明,烘烤的香气飘出很远。
廖文枝蹲在自家新盖的楼房前算账,突然扭头对媳妇笑道:“明年咱给儿子婚事办风光点!”风吹过烟田,那些曾被旱魃和暴雨考验过的叶子,此刻正化作乡村振兴路上最生动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