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总有个别地方或单位“别出心裁”,打着改善“人才引进”、“服务环境”的名头,出台一些所谓的“便利措施”。前一阵,某市为少数“重点企业”的高管开辟了车辆违章处理“绿色通道”,美其名曰优化营商环境。被网友曝光后,引来一片哗然。事情本身虽小,但背后那点“开小灶搞特殊”的苗头,真值得我们拉响警报。
说到底,这事儿触碰了老百姓心里最敏感的那根弦——公平。想想看,普通老百姓排队处理违章,那边厢却是专人服务、快速通道,这落差搁谁心里舒服?城市交通规则是写在纸上的公共契约,是咱们大家共同遵守的底线。这口子要是开了,今天能给几个人开个“VIP通道”,明天是不是就能给更多人搞点其他“方便”?久而久之,规矩不就成了一张破网?那句老话说得多透亮——“一针不补,十针难缝”,秩序这东西,建立起来千辛万苦,瓦解起来可就快多了。
再说这“改善营商环境”的初衷,听起来没错。真格的,哪个城市不希望企业好、经济旺?但这“好”不能是这么个“好”法。真正吸引人才的,是公开透明、稳定可预期的法治环境,是高效廉洁的政务服务,可不是搞什么“私人订制”式的小灶特例。这种“捷径”,说白了就是投机取巧,像什么?像在考场里给某些人递小抄,或许能帮个别人提分,可坏了整个考场的风气,毁了所有人的信任。想想看,那些扎扎实实做产品、一步一个脚印发展的企业,他们会羡慕这种“便利”吗?人家盼着的,是无论规模大小、背景深浅,只要合法经营,都能被一视同仁地对待。这种搞特权的“便利”,根本就是挖公平墙角、倒添营商环境毒药啊!
有人说:不就一个停车问题吗?值得这么大惊小怪?嘿,你还真别不当回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公平公正这棵大树,要是从细枝末节处就开始被啃,日积月累,那还了得?咱们的社会治理,最重要的根基就是规则清晰、执行到位、人人平等。要是连停车违规这事儿都能开出不同口子,那更深层次的规则呢?比如项目审批、资源分配、执法尺度?细思极恐啊!古话说得好:“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规矩被撕开一个小口,离分崩离析恐怕就不远了。
咱们四十年改革开放,摸着石头过河,取得辉煌成就举世公认。怎么走过来的?不就是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靠鼓励创造、保护竞争,靠逐步建立健全市场规则和法治环境吗?过去日子多紧巴?现在生活大变样!冰箱彩电那会儿想都不敢想,如今智能手机、高铁都成了日常。这翻天覆地的变化,得益于什么?根基就在于规则运行、公平竞争的环境,让每个勤劳的人都有奔头、有机会。要是忘了这个根本,今天这个“小灶”,明天那个“特殊”,岂不是在挖自己发展的根基?这可不是危言耸听!
说到底,真正的“优化营商环境”该走什么路?是扎扎实实把普通道路修平整了、把该办的事情梳理顺畅了、把服务效率真正提上来!给所有市场主体铺好一条宽阔的“普通高速路”,而不是偷偷摸摸修几条“专属捷径”。这才能服众,这才是正道。
四十年风雨兼程,改革伟业来之不易。未来的路,要行稳致远,靠什么?唯有法治、公正、规则——这些才是咱们社会运行的硬核支撑。别让个别走捷径的欲望,带偏了整条大道上的所有车轮。
#热点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