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次战役关键抉择:九兵团刚折 5 万,彭总再拨 10 万,宋时轮的底气在哪?

2025-10-11 03:45 118

第五次战役里,彭德怀为啥敢把十万大军再交给宋时轮?这事背后不简单

在第五次战役的时候,彭德怀做了个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决定:再调十万大军过去,交给宋时轮指挥。

咱都知道,第二次战役里九兵团打得太苦了,一下子折了五万多人,元气大伤。中央本来都打算让九兵团回国休整,可宋时轮带着全兵团的将士们,一次次上书请求留下来——不为别的,就想再打一仗,把这口气争回来,把损失的都补回来。

作为九兵团的司令员,宋时轮也主动跟志愿军司令部(志司)做了检讨,说自己在指挥上要负主要责任。

这时候问题就来了,彭总到底是咋想的,反而在第五次战役里,给了宋时轮比之前更重的担子呢?

一、彭总的“秘密计划”:声西击东打个措手不及

这个任命,其实直接跟彭总制定的一个秘密作战计划有关。

第五次战役第一阶段打起来之后,志愿军并没占到多少便宜。不管是美军、韩军,还是英军、土军、加军,跑起来都特别快,根本不给太多交手的机会。

可彭总哪能就这么算了?当时都准备了五十多万大军,哪能半途而废。他仔细看了美军在东、中、西三个方向的布防,发现美军把主力都堆在了西线汉城那边,东线反而显得空落落的。于是彭总亲自定了个“声西击东”的计划:偷偷往东线调兵,凑出绝对优势的兵力,争取吃掉韩军两到三个师,这样才能打出连续的胜利。

这个计划藏得特别深,不光要瞒着敌人,对内也不公开说。下作战命令的时候,只传到师一级,而且纸质文件看完就得烧掉——就怕万一有士兵被俘,把消息泄露出去。

按照彭总的计划,要把三兵团、九兵团的兵力全投到东线,用绝对的兵力和火力优势,把韩军彻底打垮。

九兵团的将士们听说这事,个个都振奋起来。虽然上级没明确说要歼灭多少敌人,但兵团内部私下里把“活捉1万韩军”当成了目标,大家都憋着一股劲。

不过打韩军也没那么容易。韩军后方有美军撑腰,一旦打成胶着状态,美军的空军和炮兵马上就会来支援,到时候想打歼灭战就难了。

计划定好了,接下来就是指挥的问题。

东线一下子要投入九兵团、三兵团两大主力,再加上朝鲜人民军,兵力特别多。指挥协调、临场应变的压力可不是一般大。按照前四次战役的经验,这种情况通常会派一位志愿军副司令员到前线坐镇指挥。当时志愿军有三位副司令员:邓华、韩先楚、洪学智。

邓华和韩先楚之前都当过方向指挥员,比如第四次战役里,一个在东线打横城歼灭战,一个在西线守汉江南岸,都有经验。

可彭总谁都没派,反而让宋时轮和陶勇统一指挥这两个兵团作战。

这里面其实有个考量:邓华、韩先楚、洪学智都是四野出身的将领,论年龄、论资历,跟宋时轮差不多。要是派他们过去指挥,很可能会出现指挥不顺畅的情况。但又不能没有统一协调的指挥机关,所以彭总退了一步,让宋时轮和陶勇来统一指挥三兵团、九兵团,还有配属作战的三十九军和朝鲜人民军。

九兵团原本有三个军,这时候二十六军被调去后方,防止美军从侧后登陆,只剩二十军和二十七军。为了让兵力更充足,三兵团的主力十二军被调到了九兵团。

算上这些部队,比九兵团原来的兵力多了十多万,总兵力一下子达到了惊人的30万。

要知道,之前长津湖一战九兵团损失那么大,宋时轮已经受到了不少非议和责难,彭总为啥还这么放心,让他指挥这么多部队呢?

二、选宋时轮还是王近山?彭总的考量很实在

咱们没法完全猜透彭总的心思,但从客观情况来看,能推断出他这么决策的几个原因。

选宋时轮当东线作战总指挥,主要有这么几条理由:

1.兵团司令能力对比:宋时轮综合经验更足,还有好帮手

东线有两个兵团司令:三兵团的王近山和九兵团的宋时轮。俩人各有各的本事,各有各的擅长。

王近山的优势很明显,他带出的二野部队特别能打,十二军在各大野战军的主力里也是响当当的。

但宋时轮的综合经历更丰富。不管是建抗日根据地、参与军调,还是当山野参谋长,他都干过。而且他带的华野十纵,是全军有名的“阻击王牌”,最擅长打硬仗、守阵地。

更关键的是,1949年2月全军大整编的时候,宋时轮就已经是正牌的兵团司令员了,当时他带的九兵团还是准备攻打台湾的主力,这资历摆在这。

另外,宋时轮身边还有三野名将陶勇当副手,俩人配合起来很默契。而三兵团那边,主要就靠王近山一个人抓军事指挥,从领导指挥力量上看,宋时轮和陶勇的组合,比王近山单独指挥更合适。

当然,俩人也都有缺点。王近山和宋时轮都有点过于乐观,甚至有时候会激进,但程度不一样。王近山相对更激进一些,有时候他的想法会让下级指挥员难以接受——后来上甘岭战役的时候,王近山也因为这一点被部下议论过。

而宋时轮不一样,他更能吸取教训。第五次战役的时候,大家都挺乐观的,他却能提出相对保守、更稳妥的意见。对高级指挥员来说,这种清醒和稳重特别难得。

2.部队战斗力对比:九兵团是三野精华,整体实力更强

三兵团有三个军:十二军、十五军、六十军。整体来看战斗力不错,十二军是绝对的主力,十五军跟十二军比就差了一点点,六十军则相对弱一些。六十军之前在山西作战的时候打得挺好,但那主要是因为有徐向前元帅坐镇指挥,离开了那个环境,自身的硬实力就没那么突出了。

再看九兵团的几个军,那都是三野的精华部队。二十军、二十六军、二十七军,全是打了无数硬仗的精锐,华野以往打的那些大胜仗,比如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都有他们的身影。

单看一个军,十二军跟九兵团的任何一个军比都不差,但要是三个军放一起比整体实力,三兵团跟九兵团的差距就拉开了。

按照我军的惯例,通常会让战斗力强的部队来统一指挥相对弱一些的部队,这样更容易形成合力。从这个角度说,让宋时轮指挥三兵团,没什么问题。

3.彭总的个人情绪:更认可三野、四野部队的风格

彭总是典型的湖南人脾气,性格刚硬,还有点执拗,比历史上以“拗”出名的江西人王安石还拧。

彭总虽然也有旧军校的底子,但整体上缺乏现代科学思维。他跟刘伯承元帅那种喝过洋墨水、会说俄语,还能翻译军事著作的“知识分子型将领”,风格不太合得来。之前关家垴之战的时候,彭总之所以打急了眼,除了战局压力,也多少有对刘伯承元帅之前意见的情绪爆发。

在朝鲜战场上,彭总还曾讽刺过二野:“你们不是最讲究战术吗?怎么打出来的水平不怎么样。”但他对四野和三野的部队,从来没说过类似的话。

这倒不是说彭总对二野有偏见,以他的格局,不会这么小气。毕竟第五次战役第一阶段进攻的时候,彭总把三兵团放在中线打强攻突破,对他们的期望并不低。

但人心里的情绪就是这样,平时可能看不出来,只有到最难抉择、拿不定主意的时候,这种潜意识里的倾向,才会成为打破平衡的最后一根稻草。

4.实际表现对比:三兵团第一阶段指挥混乱,王近山压力大

第五次战役第一阶段进攻的时候,三个兵团全面出击,作战地域广、兵力规模大,这在之前是很少见的。志司没派方向指挥员,前线全靠各兵团自己指挥,谁指挥得好、谁指挥得差,一对比就特别明显。

作战规模大了,对志愿军一线部队的行动能力,还有高级指挥员的指挥控制能力,都是巨大的考验。

从一线部队的行动来看,不管是穿插、进攻、迂回还是防守,虽然有不少小毛病,但总体上还是发挥出了在国内战场的水平。唯一的问题是,面对美军新的作战方法,部队的反应速度和调整速度不一样,但这还不至于影响整个战局的胜败。

真正的问题出在各兵团的指挥控制上。部队一展开,兵团、军、师三级的指挥就乱了套。运动战中缺乏必要的通信设备,电台架起来也通不了,有线通信又跟不上部队前进的速度。结果就是,很多兵团找不到军的位置,军联系不上师,师和团断了线,各个团之间更是没法沟通。

最要命的是,我军最擅长的战术穿插,特别依赖全局的指挥调控。一旦军和师失去了对前线穿插部队的掌控,那些原本能成为“战役奇兵”的侧后兵力,就成了孤立无援的“死棋”,根本发挥不了作用。

志司在第一阶段进攻结束后,专门通报讲评了各兵团的指挥情况,还点名批评了三兵团指挥混乱的问题——其中十二军和六十军的情况最糟,王近山因此承受了很大的压力。

这也是彭总最终选宋时轮,而不是王近山来统一指挥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县里围歼战:宋时轮指挥的亮点与遗憾

第五次战役第二阶段进攻,东线打了一场规模不小的击溃战。韩军第三军团的3师、9师被打散,他们的防御区域全丢了。

这次战斗,志愿军打出了跟横城反击战差不多的局部胜利,里面的细节很多,三野部队的表现尤其亮眼,这些咱们以后专门写文章说。

今天咱们单从宋时轮统一指挥的角度来看,聊聊彭总这次任命的好处和不足。

1.亮点一:分割包围用得特别成功

我军穿插战术的最终目的,就是把敌人分割开、包围住。这次进攻部署,宋时轮他们策划并实现了“战役分割”和“战术分割”的多层嵌套——不光在大的战役层面把敌人切开,在具体的战术层面也分割到位。这一下就打乱了美军和韩军的配合,让韩军两个师彻底陷入了绝境。

2.亮点二:兵力分配抓得准,知道谁该干什么

宋时轮一下子成了朝鲜战场上指挥兵力最多的兵团司令员,这其实是“幸福的烦恼”——兵多了,怎么用才合理?这特别考验判断力。

分割包围之后,核心任务就是逐个歼灭敌人,这时候最看攻坚兵力的战斗力。宋时轮和陶勇分配任务的时候,让金雄指挥的朝鲜人民军去做远距离的战役穿插,主要任务是切断美韩军之间的联系。

进攻韩军的主力,交给了二十军和二十七军;十二军的任务是“两面兼顾”,一方面挡住西边可能来支援的美军,另一方面配合二十七军攻打韩军。

他们也考虑到朝鲜人民军战斗力相对弱一些,所以给的命令很灵活:只要能截断韩军的退路就行,如果还有余力,就协助二十军围攻;要是没力气,也不用勉强。

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个安排大体上是对的。但为啥说“大体上”,而不是“完全对”呢?因为二十军和二十七军打得太猛了,一开火韩军就垮了,士兵四处逃散,志愿军反而不好抓俘虏。要是当时能安排一部分人民军参与进攻,让韩军觉得“必须坚守”,反而更容易把他们聚在一起歼灭。

3.亮点三:抓准要害,一下掐住韩军的“生命线”

韩军布防的时候,最担心的就是自己的后路。他们后方有个叫五马峙的地方,是韩军第三军团向南撤退的“咽喉要道”。有多重要呢?那地方全是山地,山里只有一条公路能走大部队,其他全是崎岖的山路,根本没法走大部队。

韩军第三军团长刘载兴之前派了一个团守在这,可五马峙属于美军第10军的防区,美军不愿意让韩军在这,硬把韩军的部队赶走了。

对美军来说,五马峙只是前进路上一个比较重要的关口,过不来也不影响生死;但对韩军来说,这就是“生命线”,没了这条路就跑不了。可美军第10军也没派多少兵力守在这。

宋时轮也看出了五马峙的重要性,立刻派二十军的部队穿插过去。二十军60师178团赶到之后,很快就把美军少量的警戒兵力赶走,死死掐住了韩军的退路。韩军两个师一听说退路没了,军心一下子就乱了。

这次战役能打赢,关键就在于战前的布局和兵力投送。志愿军大部分部队都圆满完成了预定的部署,所以没打多少激烈的战斗,韩军两个师就溃散了。

4.不足:指挥上放不开,怕“越权”影响兄弟部队感情

不过,宋时轮和陶勇统一指挥三兵团、九兵团还有朝鲜人民军,也有一些解决不了的问题。

之前说过,韩先楚、邓华、洪学智因为资历差不多,不好意思指挥杨得志、宋时轮、王近山;同样的,宋时轮也面临这个问题——他也不太好意思直接指挥王近山。

宋时轮自己就说过:“我觉得我们的任务是就近指导三兵团的部队,不是直接指挥。”

这话也有道理,毕竟三兵团的兵团部还在正常运作,王近山还是三兵团的司令员。

所以宋时轮只对三兵团提过战役层面的指示,没参与对军以下部队的全程指挥。哪怕是调到九兵团编成内的十二军,宋时轮指挥起来也显得很“机械”,不够灵活。仗一打起来,基本就靠十二军自己发挥,下了的命令也不愿意改。

为啥会这样?其实就是怕给二野的兄弟部队留下不好的印象,担心别人说他“指手画脚”“越权越位”。

这跟指挥三十九军、四十军不一样。那两个军的兵团部早就取消了,没有上级机关,是志司直接交给九兵团指挥的。宋时轮指挥他们的时候,没什么心理负担,不用顾忌太多。

十二军就不一样了,宋时轮总觉得王近山会亲自指导自己的老部队。所以面对十二军的请示,尤其是战况变化需要改命令的时候,宋时轮显得有点心不在焉。这也导致十二军的远距离穿插没能发挥最大效果,白白消耗了不少本不该消耗的战斗力。

意昂体育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

意昂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