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底,以色列空军F-15战机群从本土起飞,穿越红海,直扑也门首都萨那。
十枚一吨级GBU-31钻地弹几乎同时命中目标建筑,胡塞武装自封的“变革与建设政府”总理艾哈迈德·加利卜·拉赫维当场死亡。
副总理、工业部长、内政部副部长、教育部长、信息部长、军事行动官员……一整套“内阁”在会议中被炸得尸骨无存。
这不是演习,不是误炸,而是一次精心策划、远程奔袭两千公里的定点清除行动。
以色列早就不是第一次干这种事。
过去一年,哈马斯在加沙的军事指挥官、真主党在贝鲁特的区域负责人、伊朗革命卫队派驻叙利亚的顾问,接连被“点名清除”。
每一次行动都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冷酷、不留余地。
但这次不同——萨那距离特拉维夫近两千公里,远超以往打击半径。
F-15必须空中加油,航线穿越多国空域,情报必须精确到分钟级。
以色列敢这么做,说明他们掌握了胡塞高层的实时动向,甚至可能渗透了其内部通信系统。
否则,十架战机不会同时投弹,十枚钻地弹不会全部命中同一栋楼。
导火索很明确:胡塞武装近期多次向以色列本土发射弹道导弹和自杀式无人机,目标包括本·古里安国际机场和特拉维夫市区。
尽管“铁穹”拦截了大部分,但碎片坠落居民区已造成恐慌。
对以色列而言,本土安全是红线,绝不容试探。
胡塞从红海沿岸的骚扰者,变成了能威胁地中海东岸的远程打击力量——这触碰了以色列的战略底线。
报复不是选择,而是必须。
空袭发生时,胡塞高层正在举行“政府”成立一周年工作评估会。
他们或许以为萨那深处阿拉伯半岛腹地,远离以军常规打击范围,安保可以松懈。
但他们错了。
以色列情报机构锁定了这次聚集,抓住了“情报机会窗口”。
十枚GBU-31连续钻入建筑,不仅摧毁地面结构,连地下掩体也被彻底粉碎。
这种武器专为穿透加固混凝土和地下设施设计,造价高昂,非关键目标不会动用。
以色列动用它,就是要确保无人生还。
两天后,胡塞武装被迫承认总理拉赫维等多名高官死亡。
第一副总理穆罕默德·艾哈迈德·艾哈迈德·穆夫塔立即接任职务。
权力交接迅速,但象征意义大于实质。
因为胡塞真正的权力核心,从来不在这些“部长”身上。
胡塞武装的最高领袖是阿卜杜勒·马利克·胡塞。
他是创始人侯赛因·胡塞的弟弟,自2004年掌权至今,极少公开露面,连照片都罕见。
所有重大战略决策——是否袭击以色列、如何回应沙特联军、是否参与停火谈判——均由他拍板。
他深藏于也门北部山区,行踪成谜。
以色列情报机构追踪多年,始终无法锁定其确切位置。
他不是“政府首脑”,而是精神与军事的双重核心。
日常作战指挥则由国防部长穆罕默德·纳赛尔·阿提菲和总参谋长穆罕默德·阿卜杜·卡里姆·加马里负责。
他们管理导弹发射、无人机部署、地面部队调动。
而更基层的战地指挥官分散在荷台达、萨达、伊卜等地,多数曾在伊朗或伊拉克接受特种作战训练。
这些人不坐办公室,不住固定住所,行动高度分散、去中心化。
一次空袭根本无法触及他们。
所以,炸死“总理”和“部长”,对胡塞作战能力影响有限。
这些职位更多是民政管理角色:分配粮食、协调部落、维持学校医院运转。
真正的作战指令由军事委员会直接下达,绕过所谓“政府”系统。
空袭后第三天,胡塞就向红海一艘货轮发射反舰导弹;卫星图像显示,其导弹阵地和无人机车间照常运作。
他们用行动宣告:我们还在。
以色列当然清楚这一点。
但他们要的不是瘫痪胡塞,而是震慑。
你要敢动我本土,哪怕躲在两千公里外开会,我也能把你炸成灰。
这种“无处可逃”的恐惧,比摧毁一百个发射架更有效。
尤其是在当前中东局势下,以色列必须向伊朗、真主党、哈马斯传递明确信号:我的打击没有边界,我的耐心有限,挑衅必遭十倍报复。
但这种战术能持续多久?
过去二十年,美国在阿富汗、伊拉克、叙利亚反复使用定点清除,结果呢?
基地组织换头目继续干,ISIS被打散又重组,塔利班最终卷土重来。
暴力无法根除一个植根于社会土壤的武装组织。
胡塞之所以能在也门立足,靠的不是几个“部长”,而是深厚的部落网络、宰德派宗教认同、对沙特等外部势力的民族主义反抗。
他们控制约2300万人口,建立自己的司法、教育、税收体系。
这种“政权化”趋势,让其异常顽固。
今天炸掉整个“内阁”,明天就能任命新的——反正国际社会从不承认。
更关键的是伊朗的支持。
伊朗虽否认直接指挥胡塞,但导弹技术、无人机零件、资金源源不断流入也门。
有些武器甚至贴着伊朗革命卫队标签。
这是战略投资:伊朗需要在阿拉伯半岛南端插钉子,牵制沙特与以色列,控制红海咽喉。
只要伊朗不放弃胡塞,胡塞就永远不会真正倒下。
以色列的空袭,或许能换来短期沉默,但只要输血不断,胡塞很快会恢复,甚至加倍报复。
美国的角色不可忽视。
F-15长途奔袭所需的空中加油,极可能由美军KC-135或KC-46完成;目标定位依赖的卫星图像与信号情报,离不开美国国家侦察局和中央情报局共享。
美以情报合作早已是公开秘密。
在红海危机持续升级的背景下,美国也希望遏制胡塞对国际航运的威胁。
这次行动,实为美以联手对“抵抗轴心”的警告。
美国躲在幕后,以色列当“出头鸟”——既能达成战略目的,又避免直接卷入也门泥潭。
风险同样巨大。
胡塞不是孤立存在。
他们与哈马斯、真主党、伊拉克民兵组织联系紧密。
以色列打击范围扩大,可能激化整个“抵抗轴心”联合反击。
真主党可能在黎以边境加大炮击,哈马斯可能在加沙发动新袭击,伊拉克民兵可能袭击美军基地。
以色列或将陷入多线作战困境。
而也门内部局势复杂,南方过渡委员会、基地组织阿拉伯半岛分支、部落武装并存。
空袭反而可能让胡塞在国内获得更多同情——面对“外来侵略”,也门人可能暂时放下对胡塞的不满,转而支持其“抗以”。
中东的安全困境正在死循环:你打我,我打你,谁都不敢先停手。
以色列追求绝对安全,必须先发制人;胡塞自认抵抗外来干涉,必须反击。
结果只有暴力升级、平民遭殃、和平遥遥无期。
联合国呼吁停火,无人理会;大国忙于博弈,无心调解。
在这种环境下,萨那空袭绝非最后一次。
未来会有更多跨越国界的精准打击,更多“千里斩首”的戏剧场面。
但每次打击之后,留下的不是和平,而是更深的仇恨与更复杂的对抗。
以色列这次下手够狠——十枚钻地弹,一锅端掉整套“政府”,魄力罕见。
但战略上,又不够狠。
真正的敌人毫发无损。
胡塞像一棵深根大树,砍掉枝叶,它照样活,甚至更茂盛。
以色列的“外科手术”再精准,也治不了中东的慢性病。
真正的解药不在炸弹里,而在谈判桌上。
可惜没人愿意坐下来谈。
大家都以为再打一次就能赢。
历史早已证明:在中东,从来就没有“最后一次打击”。
别被“总理被炸死”这种 headlines 迷惑。
决定也门乃至中东未来的,不是某次空袭的战果,而是各方是否承认一个事实:暴力无法带来安全,报复只会催生更多报复。
以色列能飞两千公里炸一栋楼,但炸不掉也门人对尊严的渴望,也炸不掉伊朗对地区影响力的追求。
胡塞就算今天沉默,明天也会用导弹说话。
这场游戏没有赢家,只有不断加码的赌注。
我们这些看客,唯一能做的,是别轻信“一击制胜”的神话——因为在中东,神话往往是下一场灾难的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