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时间清晨7点,国会山发出一纸简短声明,要派众议院跨党派代表团访华。随后多家美媒跟进,NBC最先披露计划。上观新闻也证实了“罕见六年”的判断。本文依据公开报道与你提供的信息整理,个别环节仍需等双方正式通告落槌。
这被称为自2019年以来少见的正式众院访问。时间点卡得很紧,正好接在北京九三纪念活动和阅兵之后。按理说两边各忙各的,这回却像接力。因为这个,外界普遍把它看作一次直接回应。
北京的阅兵,亮出了一批新装备。画面传出去没多久,华盛顿这边就推进访华安排。然后,相关部门临时加会,节奏明显加快。再说,美方这次主动,口风很谨慎,调门压得很低。
阅兵在很多国家是“家里事”。在北京,它也有对外的信号作用。给对手看,也给自己人看。同样,它还能校准外界判断,让大家别靠猜。结果就是,华盛顿得重新算账。
新型导弹、战机、预警系统的出现,让五角大楼通宵研判。接着,智库密集发简报,军方做技术评估。因为这个,美国内部的担忧升温。担忧什么?担忧自己在西太的行动自由被挤压。
尤其是反舰能力的提升,让航母群的风险上来了。过去靠前压,这回可能得后移。这不是一两天能缓过来的事。简单说,中国从“守家门”往“拦门口”走得更快了。所以,美军的海上打法要跟着改。
白宫和国防团队连夜碰头,先看预算,再看选票。钱从哪来,人从哪调,是第一道坎。与此同时,国会拨款还在争。结果是,短期内也拿不出“立竿见影”的新招。能做的,就是先稳住沟通。
美国国内的账更紧。高通胀、房租贵、看病难,是每天都能碰到的焦点。然后,国会还要批出一摞海外军费。民众的耐心在下降,电话打到议员办公室的抱怨多了。这股风,逼着华盛顿回头看家门口。
所以,外交口子开始松一点。不能只听五角大楼,还得听企业、州长、盟友。派团访华,就是在试水。同样,它也更贴近国内政治现实:先把话说上,再看能谈到哪。NBC先透口风,随后国会确认,过程相当低调。
已知的是,团长是资深民主党议员亚当·史密斯。他长期关注军费和军改,懂门道。其他成员没公开,行程也压着走。有华府人士说,费用走的是政府渠道,不靠民间基金。这说明,不想作秀,想摸底。
路线设计也很谨慎:不碰最敏感的雷区,先谈“护栏”和机制。访华之后,顺道去一站东南亚,比如柬埔寨。这样安排,有象征,也避敏。同样,它与过去“高调巡游”不同,尽量不激起额外火花。
代表团起飞前,两国高层热线先通了几轮。关键词是“避免误判”“维持沟通”。听上去像老话,但此时能把话接上,就是进展。过去几年,直连渠道时断时续。这回,至少都把耳机戴上了。
与此同时,五角大楼加快修订新版文件,更重“保本土、稳西半球”。在东欧、中东收一收,在亚太加一点。南海演训连着来,关岛、澳洲北部、日本西南岛的部署往前推。有人把这三点连成“新三角链”。
这种一收一放,是在有限资源里找平衡。美国不可能再到处撒网,只能挑重点。掰手腕的主场,更多落在西太。对乌克兰的支持力度、驻欧兵力的节奏,可能因此微调。盟友会紧张,美国也会安抚。
中国的做法很稳定:欢迎沟通,但不被节奏牵着走。外交部不铺张,不抢戏,静静等团。国内这边,军改照推进,经济基本盘照稳,和周边的安全合作照谈。内功打扎实,外面的话才好接。
从表面看,这次是象征性对话。往里看,是两边在给新阶段找“护栏”。六年一遇的众院访问、跨党派的罕见配合、低调的财务安排,这些放在一起,像是在试一条更可控的路。
夜色将散,北京东三环一间会客室里,水杯还在冒热气,翻译把耳机摆好,记录员翻开本子。接下来,这一桌能把话说到多细,能不能把几根绳子先系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