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句朴素而深刻的宣言,道出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核心密码。当我们在城市看到保障房拔地而起,在乡村目睹脱贫攻坚的奇迹,在校园感受教育公平的阳光,这些鲜活实践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逻辑原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不仅是一种政治宣言,更是关乎14亿人福祉的发展方法论。
人民立场的理论溯源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终极追求,《共产党宣言》明确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毛泽东同志提出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邓小平同志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改革标准,习近平经济思想则系统构建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完整理论框架。
这种思想传承绝非偶然。中国传统文化中民为邦本的治国智慧,与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在当代实践中产生奇妙化学反应。从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民本思想早已融入民族血脉。今天,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正是对这种文化基因的创造性转化。
经济领域的生动实践
在宏观经济层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瞄准人民群众有没有到好不好的需求升级。取消漫游费、药品集中采购等政策,直接减轻百姓生活负担;放管服改革激发市场活力,2022年全国新设市场主体2908万户,相当于每天诞生近8万家小店经济。这些举措印证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的观点发展的本质是扩展人的可行能力。
城乡发展不平衡这个世纪难题正在破解。乡村振兴战略推动超过960万建档立卡贫困户搬出穷窝,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12年的2.881缩小至2022年的2.451。北京胡同里的小院议事厅,杭州民意直通车平台,都是群众参与治理的创新实践。正如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所言,真正的现代化必须扎根于人民的生活土壤。
文明进步的深层推力
教育领域实施双减政策,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服务实现全覆盖,让教育回归育人本质。基本医保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人均预期寿命从1949年的35岁提高到78.2岁,这些数字背后是鲜活的生命尊严。浙江千万工程造就万千美丽乡村,塞罕坝林场创造绿色奇迹,诠释了环境就是民生的深刻内涵。
疫情防控是检验初心的试金石。武汉保卫战中4万多名建设者昼夜奋战建成火神山医院,全国调集346支医疗队驰援湖北,这是新时代的淮海战役小车推出来的胜利。美国学者罗伯特·库恩评价中国抗疫成功的关键,是把人民生命放在首位的政治决断。
价值坐标与未来征程
站在新征程的起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展现出更强生命力。它既是衡量政策的天平——任何改革都要问计于民;也是凝聚共识的磁石——在共同富裕道路上不让任何人掉队;更是破解难题的钥匙——通过全过程人民民主激活治理效能。
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而今天的中国正在书写人民是发展的尺度的新篇章。当每个普通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就是发展思想最有力的注脚。这份初心历久弥新,必将引领民族复兴的伟大航程。
#搜索话题8月创作挑战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