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技术人员彻底改变了整个世界。
6月5日,英国的《卫报》首先揭露了一个重磅消息:美国国家安全局有一个名为“棱镜”的秘密项目,要求电信巨头威瑞森每天提交数百万用户的通话记录。紧接着,第二天的《华盛顿邮报》更是揭露了更加令人震惊的事实:在过去六年里,美国政府通过微软、谷歌、苹果等大公司的服务器,秘密监控了全球的电子邮件、聊天记录和照片视频。
美国人沸腾了。整个世界都沸腾了。
谁会想到,这样一个震惊全世界的大消息竟然出自一个不起眼的技术员之手呢?6月9日,《卫报》披露了爆料人的身份:29岁的爱德华斯诺登,他在美国防务承包商博思艾伦咨询公司工作,过去四年一直在为美国国家安全局服务。
这小子在采访中直言不讳:自己良心不安,不能眼睁睁看着美国政府侵犯全球民众的隐私和互联网自由。
棱镜计划让人心惊胆战。无论你用Gmail发邮件,或者在Facebook上发照片,甚至是和朋友通过Skype聊天,美国政府都能清楚地看到。更糟糕的是,连美国最铁的盟友也不放过。德国总理默克尔的电话被监听了11年,她气得直接喊话:这是“冷战行为”!
奥巴马的解释简直让人哭笑不得。他说这些项目“不针对美国公民”,意思是除了美国人,全世界其他人都是敌人,可以随便监控。这话说得,简直就是把美国的霸道嘴脸暴露得一览无余。
斯诺登的逃跑经历就像一部惊心动魄的电影。6月23日早上10点55分,他从香港搭乘俄罗斯航空SU213航班前往莫斯科。全球媒体都在关注他的动向,各国领导人都在发表意见,网络上的讨论非常热烈。那年夏天,“斯诺登”这个名字频繁出现在世界各地的新闻头条,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焦点。
从爱国青年到数字世界的“揭露者”
要理解斯诺登为什么会做这样的事,我们需要从他的成长经历说起。这并不是突然的背叛,而是个有理想的年轻人在现实面前逐渐觉醒的过程。
1983年,斯诺登出生在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的一个普通公务员家庭。他的父亲是海岸警卫队的一名军官,母亲在联邦法院工作,姐姐后来成为了一名律师。整个家庭都为政府工作,斯诺登从小就生活在浓厚的爱国氛围中。
这个孩子从小就与众不同。9岁时,他的智商测试得了155分,比99.97%的人都要高,真是个天才。不过,他对学校那种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没多大兴趣,反而更喜欢在家里捣鼓电脑。
高二那年,斯诺登生病了,在家休息了4个月。回到学校后,校长建议他留级,斯诺登一听不高兴,直接退学了。之后,他每天待在家里,一半时间玩游戏,一半时间泡在各种技术论坛上,自学编程。
在那个时代,互联网还是一片未知的领域,充满了各种可能。它让世界各地的人们能够瞬间交流,接触到以前做梦也想不到的信息。斯诺登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深受早期黑客文化中那种追求自由和开放精神的影响。
尽管斯诺登没有完成高中学业,但他也没有闲着。为了给家人一个交代,他的父母让他去社区学院拿到了一个等同于高中毕业的证书。在他19岁的时候,他报名参加了一个计算机网络课程,这个课程要求通过七门考试才能获得微软的系统工程师证书。然而,斯诺登一次考试就全部通过了,轻松地拿到了证书。
接着发生了911事件。这件事不仅改变了美国的历史,也让当时18岁的斯诺登深受触动。他坚信美国是在为了正义而战,想着通过参军来帮助那些受苦的人。到了2004年5月,斯诺登加入了美国陆军,他的目标是进入特种部队,前往伊拉克去“解放”那里的人民。
命运跟他开了个玩笑。几个月后,他在训练中摔断了双腿,只能提前退役。军旅梦碎了,但也为他进入情报界提供了机会。
最有趣的是他在做保安时的一次意外发现。一天晚上,斯诺登感到无聊,就想着用大厅里的电脑上网,却发现电脑没有连接网络。于是,他决定自己动手,一番摸索后找到了一台主机,给自己分配了IP地址,然后成功地上网了。他以为自己连的是学校的网络,实际上却连接到了美国国家安全局的系统!
这次意外让NSA的技术人员发现了这个年轻人的才能。一个毫无背景的保安竟然能破解他们的网络,真是让人惊讶。正是这次意外,让斯诺登进入了美国情报系统的视线。
从一名保安到成为中情局的技术人员,斯诺登的职业转变看似突兀,实则背后有着一定的道理。他不仅技术出众,还怀有深厚的爱国情感,同时具备年轻人特有的理想主义精神。在他看来,为国家安全机构工作就是保护自由民主,就是在追求个人的价值实现。
2007年,中情局派遣他前往日内瓦处理网络安全问题,并给他配备了外交身份作为掩护。2009年,他又被调至驻日美军基地的国安局工作。在这段时间里,斯诺登深入了解了美国情报系统的内部运作,逐渐意识到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
一个从小在互联网世界长大的年轻人,受到了自由文化的影响。他遇到了一个靠监听来收集情报的系统。这个年轻人一直相信美国的价值观,希望能为正义而战,但后来发现,自己竟然成了侵犯全球人民隐私的大机器的一部分。
这种矛盾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在心里逐渐累积起来的。一旦累积到一定程度,爆发就成了必然。
从众人的焦点到被遗忘的地方
热潮来得快,去得也快。斯诺登刚抵达莫斯科时,全球的记者们都守在机场外,他的每一条消息都能成为头条新闻。但没过多久,这种热情就开始减退,就像潮水退去后的海滩,只剩下零星的痕迹。
起初,斯诺登的确受到了英雄般的欢迎。2013年底,美国《外交政策》杂志将他列为全球百大思想家之首。《纽约时报》发表评论,称他是举报者,并呼吁政府给予宽恕。甚至,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的学生还选他为学生校长。
但是,媒体和公众的注意力总是变化的。当棱镜门的新闻新鲜感过去,当美国政府开始用危机公关来解决问题,人们就不再关注它了。新闻的价值在于“新”,斯诺登的故事在最初的爆炸性披露后,很快就陷入了重复和效果减弱的境地。
更让人意外的是,斯诺登后来的一些表态让人摸不着头脑。曾经严肃地谈论宪法权利的技术专家,开始涉足一些缺乏实证的话题,这让原本支持他的媒体和知识分子开始保持距离。当英雄光环褪色,人们发现面前可能只是个普通的、有些古怪的技术宅。
现在,新闻媒体的关注焦点也发生了变化。一开始,他们主要关注棱镜计划的内容及其影响,但后来渐渐转向了对斯诺登个人生活的追踪。大家现在更关心的是“斯诺登现在在哪里?”“他会采取什么下一步行动?”“俄罗斯打算如何处理他?”这些问题,而不是深入探讨监控系统的本质问题。
斯诺登原本希望像超级英雄一样,单枪匹马保护美国的真实利益。说真的,这种想法确实触动了不少欧美人的共鸣,也赢得了一些人权团体的支持,但最终还是没有达到他期望的目标。
各国政府的反应越来越务实了。"斯诺登事件"确实让各国政府认识到网络安全的重要性,把网络安全问题提升到了国家安全的高度。欧盟推出了《通用数据保护条例》,各国也纷纷制定了自己的网络安全法。不过,讽刺的是,当政策制定者忙着应对斯诺登揭露的问题时,斯诺登本人却越来越被边缘化了。
2014年7月,斯诺登到了俄罗斯避难后,就很少在公众面前露面了。这不仅是由于他在俄罗斯受到的限制,更重要的是人们对他关注的减少。
人们的关注点总是会被新的新闻热点吸引走。从前,乌克兰的冲突、ISIS的活动、英国退出欧盟、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这些大事一件接一件地成为了新闻的主角。而斯诺登这个名字,曾经让全世界都停下来听他说话,但现在只能在偶尔的采访和社交平台上听到他的声音了。
斯诺登的影响逐渐减弱是难以避免的。他的曝光让美国政府的信任度下降,民众对政府侵犯隐私感到不满。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愤怒被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淡化了。人们意识到,即便知道政府在监控,生活还要继续,工作还得做,社交媒体也还是要用的。
斯诺登所期望的社会觉醒和制度变革确实发生了一些,但并没有达到他预期的程度。美国政府虽然做了一些调整,但更多的是在技术层面的修补,而不是根本性的改变。监控依然在进行,只是变得更加隐蔽和“合法”了。
自从2014年起,斯诺登逐渐被人遗忘。他还是会偶尔说话,也会接受访问,但是那种能引起全球震动的能力已经不再有了。现在,他更像是一个历史人物,一个符号,一个只会出现在教科书里但不再对现实政治产生影响的名字。
在俄罗斯的平凡一天
时间真是个奇妙的东西,它能让最热门的新闻变成旧报纸上的内容,把最亮的明星变成普通路人。斯诺登在莫斯科待了这些年,渐渐从全球关注的焦点变成了普通的俄罗斯人。
俄罗斯对斯诺登的态度很实际。他们接纳了他,但也没把他当成政治明星来宣传。2014年8月,斯诺登拿到了3年居住证,俄政府给了他需要的庇护,但也明确要求他不要从事反美的活动。这种微妙的平衡让斯诺登能安全生活,但也限制了他的政治活动空间。
在俄罗斯,斯诺登也没闲着。他先是帮忙维护网站,后来还开始玩音乐,与法国的一位电子音乐制作人合作推出了一首单曲。此外,他还经常在推特上与美国的年轻女孩聊天,让她们叫他“ED”。这些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的事情,实际上展现了一个人在经历政治风波后,努力找回生活常态的过程。
最让人感动的是他的感情生活。斯诺登接受《卫报》采访时说,两年前和女友林赛米尔斯在俄罗斯结婚了。林赛的选择可能是斯诺登故事中最温暖的部分——她放弃了在美国的一切,跟着这个被祖国追捕的男人来到了陌生的国度。
2016年,他们结为了夫妻,第二年迎来了他们的第一个宝宝。为了给孩子一个安稳的家,斯诺登在2022年选择了加入俄罗斯国籍,这样就不会有被送回美国的担忧了。在2021年,林赛还在网上分享了第二个孩子的照片,一家人看起来非常幸福。
2022年9月26日,对斯诺登来说是个特别的日子。俄罗斯总统普京签署了一道命令,给了斯诺登俄罗斯国籍。这不仅是走个法律程序,更像是对他过去十年在外漂泊生活的结束。从那天起,他不再是没有国籍的避难者,而是有了合法身份的俄罗斯公民。
虽然斯诺登获得了俄罗斯的国籍,但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似乎越来越小了。他偶尔会就一些大事发表看法,例如批评美国政府的监控行为,或者讨论新技术的发展,但这些言论已经不太能引起像过去那样的广泛关注了。
如今,斯诺登在俄罗斯生活得很不错,有了自己的家庭,也得到了自由和尊重。他偶尔会在社交媒体上对美国政坛的事件发表一些风趣的评论,比如关于拜登的文件泄露事件,他就开玩笑说至少他们的机密文件是加密的。
这种调侃背后隐藏着复杂的情绪。一方面,斯诺登似乎已经习惯了现状,在俄罗斯过着普通人的生活;另一方面,他偶尔的发言又透露出对那段辉煌岁月的怀念。就像退休的摇滚明星偶尔在酒吧唱首老歌,但台下的观众已经不是当年的疯狂粉丝了。
斯诺登的经济状况也引人深思。这些年,他主要靠演讲和写书来赚钱。他的自传《永久记录》也已经出版了,偶尔会通过视频连线参加一些会议和讲座。然而,这样的收入远不及他在NSA时的年薪20万美元。从曾经的富裕生活转变为现在的勉强维持生计,这反映了他人生道路上的重大转变。
现在,世界不再那么需要斯诺登了。他当年揭露的问题,有的通过政策调整得到了一定的解决,有的则被公众视为一种“新常态”。虽然监控依然存在,但人们似乎已经习惯了。随着技术的进步,监控变得更加隐蔽和复杂,也让公众对此变得更为漠然。
自从斯诺登事件发生已经十年了,美国并没有减少其行为,反而利用技术上的优势,更加肆无忌惮地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网络攻击和监听活动。不过,这些行为对普通民众来说,并没有成为日常关注的焦点,更多是影响到了政府在政策上的决策。
斯诺登在俄罗斯的生活相当平静。他有了家人,有了孩子,也有了稳定的居所。从一个角度看,这或许是最好的结果。曾经震撼世界的年轻人,最后在遥远的土地上找到了自己的小确幸。
有时候想起来,还是会感到一些遗憾。那个曾经能单枪匹马挑战美国政府、让全世界都注意的斯诺登,现在只能在社交媒体上发一些没人看的帖子。就像曾经划破夜空的流星,虽然留下了耀眼的痕迹,但最终还是消失在了无尽的黑暗中。
在莫斯科的一处平常住宅中,那位曾经让全世界震惊的人物,或许正在给小孩换尿布,或是陪伴妻子观看俄语电影。他已从历史的焦点转变为家庭生活的中心,从一位改变世界的英雄变成了一个平凡的父亲和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