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40℃的柏油路遇上密闭车厢,开空调本应是再合理不过的需求。但江西南昌的张先生(化名)却在网约车后座发现了张刺眼的告示:"空调费3元,自愿消费"。这个夏天,一场关于"清凉权"的博弈正在全国上演。
乘客:付费乘车为何不能享受基本服务?7月12日,南昌市民张先生结束加班后叫车回家,刚坐稳便被司机递来的二维码打断:"扫这个开空调"。看着计价器上已跳至15元的订单,他怎么也没想到,特惠快车的"优惠"竟要靠牺牲舒适度换取。无独有偶,5月17日,山东女孩小兔从烟台机场打顺风车时,司机在未提前告知的情况下,向包括她在内的三名乘客各收取20元"空调费"。
司机:每天30元电费,谁来补这个窟窿?成都网约车司机老李算了一笔账:"每天跑13小时,空调电费至少30元,一个月就是900块。"他展示着手机里的接单记录,特惠快车订单占比已超60%,"平台抽成25%后,每单到手就几块钱,不开空调真的难赚钱"。更让司机们无奈的是,今年多家平台悄然调整了高温补贴政策——某平台客服承认,原本日均30元的补贴,现在需要完成"每日25单+专属平台接单"才能领取,而多数司机为维持收入不得不跨平台接单。
平台:规则明确禁止私下收费
针对乱象,某网约车平台负责人明确表示:"根据服务协议,司机有义务按乘客需求调节车内温度,私下收取空调费属于违规行为。"但当被问及司机成本问题时,该负责人坦言:"我们已投入数亿元用于高温补贴,但确实存在部分司机因不了解规则未领取的情况。"
专家:破解困局需重构利益分配西南交通大学王斌副教授指出,当前矛盾本质是平台低价竞争导致的成本转嫁。他建议:
强制保障标准:参照北京出租车高温管理条例,明确网约车必须配备有效制冷设备
动态补贴机制:将高温补贴从"任务奖励"改为"按单结算",对特惠订单加大补贴力度
建立缓冲期:允许司机在极端天气下临时调整服务策略,避免矛盾激化
当夕阳西下,老李关掉空调擦了把汗,手机又跳出一单特惠快车。他望着车窗外仍未散去的热浪,轻轻叹了口气——这个夏天,清凉与生计的天平,终究需要更智慧的平衡。